由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发起主办的“放飞梦想、创响中国---2008年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历时半年于11月23日画上圆满的句号。该活动吸引了全国30余所知名高校的全程参与,数十位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更以公益性的方式,全情投入。
由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发起主办的“放飞梦想、创响中国---2008年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历时半年于11月23日画上圆满的句号。该活动吸引了全国30余所知名高校的全程参与,数十位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更以公益性的方式,全情投入。
与此同时,面对金融风暴席卷下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人也将大学生创业看成了转化就业之“危”的机遇与契机,期待通过创业推动就业这艘大船,借助这场创业盛会寻找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式和途径。
创业不只是为了就业
“高校不仅要培养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且要培养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院长王新奎这样说。
根据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数据显示,该基金会目前已为近30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了“种子基金”,截至2007年年底,这些大学生创业企业为130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平均每家企业聘用7.2人,共聘用应届毕业生374人,接近总数的1/3。
但成功创业的毕竟是少数,在上海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中,具有稳定销售收入和利润、发展前景广阔的优秀企业仅有50多家,不足总数的19%,他们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从毕业生总量看也仍是杯水车薪。
“鼓励、支持创业并不仅仅为了就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激发城市的创新潜能才是我们的目标。”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秘书长张德旺告诉记者。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许晓鸣认为,无论从事何种岗位都需要这种包含着创新、坚持、分享的创业精神,即便最终没有创业,但在创业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创新思维和整体的就业能力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这是创业带动就业更深层次的含义。
被称为校园节水专家的同济大学毕业生、上海济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维勇告诉记者,他的节水装置已使部分院校的节水率达到了60%以上。“与赚钱相比,被社会认可、实现自身价值的意义和快乐更大,如果当初我只是为了就业而创业,一定走不长也走不远。”张维勇由衷地说。
创业“软投资”更需加强
创业周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创业现状更多的思考。
在对6所高校的125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上海大学生创业指数调查显示,代表大学生主观意愿的创业热情指标为61.5分,大部分学生表达了较高的创业意愿。但与此相对的是,大学生创业准备分值仅为48.2分。
“推动大学生创业仅靠政府资金的‘硬投资’还远远不够,对创业教育、创业文化等‘软投资’的加强已成为当务之急。”两年的实践令张德旺对推动创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虽然从2002年以来教育部设定了9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创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湛也指出,系统的教材、教学大纲以及创业师资的缺乏依然是制约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创业教育负责人李俊告诉记者,他曾与上海市教委共同组织过三次上海地区高校的创业教师座谈会,结果发现,目前在上海大部分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科班出身”,高校毕业后留校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创业和企业经验,而学校提供给他们的教学经费又不足以使他们聘请创业者、投资商等人士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更多的是依靠私人关系,零散地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做讲座。由于缺乏系统性、掌控性和参与度,这些讲座嘉宾更多地只是从经验上谈创业,起不到教学的作用。
“创业教育再上台阶,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指出,高校必须研究传统教育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协调和融合的问题。
整合社会力量加速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尤其是创业实践环节,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院长王新奎说。李俊也表示,好的创业环境需要合力营造,“美国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已经超过了44亿美元,全社会资源的共同参与对美国创业教育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
创业周上,由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上海市科技投资公司、上海杨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投入的首期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投资接力基金”正式设立,将按一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联合创业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对优秀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共同投资。这使得大学生创业者们在“种子基金”的基础上,能够不断获得“接力基金”,有助于他们与风险投资基金对接,更好地成长。
据悉,今年起,针对创业教育师资的难点,基金会还启动了“创业教育者国际交流计划”,联手国际创业机构,共同推动创业教育师资水平的提升;各知名企业家也无偿地投入到了“创业沙龙”中,与大学生创业者以及各大高校的学生代表围绕创业战略、创业团队、创业资本、创业战术等主题展开“零距离”的探讨和交流。
目前,上海共有近6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获得了来自社会投资机构和政府项目的后续资金支持近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