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个毛头小子在一年多以前创办起薄薄的、装潢简陋的《校园消费》时,谁也不会想到,这本承载了几个大学生梦想的DM杂志能飞多远。但现在,身为杂志负责人的刘洪燕在办公室里接待众多捧着钱找上门的企业时,谁也不敢否认,在这个校园消费市场上,这群年轻人掘到了第一桶金,他们用自己的创意和勤奋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商业天地
从地图到杂志 5名大学生办“消费”杂志风行高校
当5个毛头小子在一年多以前创办起薄薄的、装潢简陋的《校园消费》时,谁也不会想到,这本承载了几个大学生梦想的DM杂志能飞多远。但现在,身为杂志负责人的刘洪燕在办公室里接待众多捧着钱找上门的企业时,谁也不敢否认,在这个校园消费市场上,这群年轻人掘到了第一桶金,他们用自己的创意和勤奋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商业天地。
和成都体育学院大二学生廉超一样,有一段时间有许多大学生经常到市中心的一家自助火锅店吃火锅。因为他们手里均有几本《校园消费》杂志,上面印有这家火锅店的10元代金券。据说,有的高校班级聚餐,全班同学会搜集一堆《校园消费》上的代金券,数十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往市中心吃火锅。
不仅是消费者有了消费的快乐,就连这家火锅店的老板也乐开了花,因为在《校园消费》上发布了几期广告和代金券后,火锅店的人气比原先旺了很多。
短短一年多时间,这本名为《校园消费》的DM杂志风行于成都的10多所高校,各高校的学生们手持杂志,按图索骥,凭借杂志上的消费优惠券流连在各种消费场合:餐饮、娱乐、培训、购物、驾校、医疗……大学生与商家,通过一本杂志完美链接,各取所需。
今年4月,这本杂志获得成都传媒集团的青睐,借助与该集团的合作,《校园消费》获得了正式刊号。“期望在未来几年内,建立起全国性的高校校园整合营销平台。”昨日,杂志负责人刘洪燕在接受采访时,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创业之初】
从消费地图到消费杂志
创办这本杂志的是5名大学生,现在已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在这个五人团队中,刘洪燕、任建、王林是四川大学2006届毕业生,刘振华在成都大学念大四,龙宏在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读研一。
2005年9月,新学期开学了,身为学生干部的刘洪燕等人经常为学弟学妹们指导生活上的小细节:哪里的面最好吃啦,哪里的衣服最便宜……几番折腾下来,灵感不期而至:能不能向商店拉拉赞助,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优惠呢?当年10月,刘洪燕和另外几名学生一起,靠着学校附近多家商店出的2万多元的广告资金,印刷了1万份“川大地图”,勾勒出了川大附近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小店,所有与学生们衣食住行相关的都一网打尽。没想到的是,“地图”成了抢手货,许多商家闻讯纷纷找上门来。
与其继续出“地图”,不如办一本杂志。2006年9月,一份名为《校园消费》的杂志诞生了,杂志刊登的是高校周边详尽的消费指南和令人动心的“代金券”。而代金券的创意,成了帮商家吸引大学生的重要手段。一些学生干脆登门索取杂志,甚至有学生把《校园消费》拿到网上叫卖。
【创业之苦】
寒风中等老板到凌晨1点
“当这几个年轻人最初来找我时,我以为他们是骗子。”四川大学北门外一家知名美发沙龙的李老板告诉记者,几个大学生开始拉“赞助”但没有收费凭证,因此当龙宏多次找到他时,他未答应。不过在那年冬天,龙宏却靠着自己对工作的坚持使事情有了转机:那天,他和李老板约好了在晚上10点见面,可李老板临时有事走了,凌晨1点,李老板回店时惊讶地发现,龙宏站在店门口的寒风中还在等他……李老板感动了,掏了几千元做了个大篇幅的广告。
翻开刘洪燕的通讯录,与他们有稳定业务往来的商家足足占了一本。就这样,他们奇迹般打败了同样对校园消费市场虎视眈眈的11个对手。
“现在的广告相当大一部分靠关系谈成,我们刚出校门,什么关系也没有。”刘洪燕说,“惟有让商家认识到我们的传播效果,才能说服他们掏钱打广告。”他们于是想到了代金券,并留住了一大批长期客户。
2006年,刘洪燕的创业团队相继毕业,是去是留成为一个问题。一番商讨后,几个人都放弃了已签订的工作协议,决定将《校园消费》继续做下去。
【创业之乐】
获得成都传媒集团青睐
继续创业缘于一次偶然。2006年刘洪燕大学毕业,和其他毕业的创业团队成员一样,他早就联系好了工作单位。
2006年4月,团市委等单位主办的“创业成都”系列活动在四川大学举行启动仪式。Intel公司对外事务经理等人分别讲述各自的创业经历和心得。至今,刘洪燕都没有忘却当时的感受,“当时就有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要把《校园消费》继续做下去”。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团市委的支持,于是,大家放弃了就业,开始了真正的创业。
这之前,他们对成都的校园消费市场做了一个调查。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成都市的13所主要高校共有在校大学生41万人,大学生的生活必需消费和其他可支配消费的总额超过了21亿元。
《校园消费》目前坚持的商业战略始终没有改变:通过广泛联系商家,刊登带有针对大学生的消费优惠券,全面带动学生的消费热情,将学生吸引到广告商家处消费。每一期刊登的信息数达到近400条。“宁可天下人负我,也不愿负天下人”,刘洪燕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句话也成为这个团队的创业宗旨。
拥有《校园消费》这张王牌的高效文化公司,目前已经雇用了25名专职员工,还为200多名大学生提供了兼职岗位。迄今为止,《校园消费》的广告收入可观。目前,公司正为企业做面向高校校园的整合营销,把蛋糕继续做大做强。本报记者陈兆平杨永赤
链接
刘洪燕谈大学生就业创业
有了创业历程的刘洪燕昨日告诉记者,如果你有了创业的梦想和机会,一定要抓住时机,并坚持不懈,何必要往就业的路上走呢?创业艰难了一些,但创业的成功会让你怀想一生。他告诫大学生们,无论就业或者创业,首先讲诚信,否则,将难以找到自己最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