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社会舆论大力宣传“大学生不应该是抢饭碗的人,而是造饭碗的人”,各高校也提出“以创业促就业”,鼓励引导学生走创业之路。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坯都还没有成型就夭折或变形了,怎么去造碗啊!”浙江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教授说。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创业激情来去匆匆
“大学生选择创业项目或社团时,往往是出于满腔热情,根本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理性思考。”陈洪老师说,“如何把想法转换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然后再通过产品与服务取得收益支持创业活动持续进行,是大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
当前,不少大学生创业社团与项目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激情来去匆匆”,陈洪说。
蔡星所在的创业团队曾针对高校“90后”的学生群体制作了一本数字杂志,前期经过艰苦运作,网上下载量超过万人,影响覆盖至北京30多所高校,也获得了20多万元的市场赞助,但好景不长,当他们想做强做大时却遭遇“成长中的烦恼”,入不敷出,制作四五期以后就停刊转至其他战场。南京金陵学院董事长黄飞建表示,创业实践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团队每天都有资本消耗是很多大学生没有料想到的。
激情消退之后发现道路并不平坦,创业的团队还能支撑多久,走多远?回答这个问题时,蔡星与指导老师仰头思索了半天后才说:“荣誉给了我们坚持的信心与前进的动力。”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是因为他们团队不断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市组织的各种大学生创业实践大赛中取得一项项成绩,并获得客户的好评。
“一上手就能赚到大钱的项目不可能等着大学生”。贾少华结合电子商务创业70%的“死亡率”说,万事开头难,同学们自称第一个月是“减肥期”,一没有经验,二没有信用,三缺乏老客户。
市场与社会认可度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创业进程不断深入与发展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坚持与韧性,绝大多数创业项目都死在黎明前的黑暗。”他宽慰大家,“今天很痛苦,明天更痛苦,但后天会很快乐。”
“这就需要做好大学生创业‘帮扶棒’的接力工作,提高同学们把握商业价值与运营项目的能力。”李杰表示。
创业一条街几乎成为装扮学校迎接领导视察的“面子工程”
前不久,北京一所高校学生创业团队计划承办一个全国性公益巡展。当他们到校外联系,以期得到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的支持时,有关方面要么就怀疑真实性、大学生团队有没有这个能力与资质实施,要么就不屑一顾,拒之门外。随后这个创业计划便不了了之。
万里学院今年已有140名毕业生从事实体公司经营。但在校长陈厥祥眼里,这个百分之一点多的比例“太低了”。
让大学生尝试失败并非坏事,关键是怕他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打消他们今后再创业的念头。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失败率高,除了市场客观规律外,贾少华把其归结是高校走入创业教育的误区所致。
前段时间,贾教授在国内部分高校创业一条街、创业园区走访时发现,办公桌与货柜都是学校提供的,甚至还提供启动资金等,“这叫什么鼓励大学生创业,简直就是行创业项目之名,做学校面子工程之实。”他说:“真正的大学生创业实战应该是自主决策,自己投资,自我管理,自负盈亏”。如果校方提供一切完备的条件,学生感受不到破产的风险,生存、倒闭无所谓,人的潜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目前办学观念与管理体制不改革的话,大学生创业永远是昙花一现”。贾少华提出,高校允不允许对创业实战的大学生进行个别教学,单独考试,网上交作业,甚至创业实践好的项目可以进行学分置换等问题,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
现在,大学创业一条街上缺乏真正意义的创业项目,大量的是一种创业训练,因此“短命”也是必然的。这位教授透露,“有的学校投入很大但成效很差,创业一条街几乎成为装扮学校、迎接领导视察的面子工程,获取上级更多拨款的‘钓鱼工程’”。
校园学生市场的天地太小,资源有限,与市场实战相距甚远,关起门来“创业”的前景可想而知。贾少华直言不讳地说:“不跳出校园的温室进行创业训练或实战,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永远是一个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