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与“被创业”的背后玄机
关键词:青年,创业,资源,被就业
近期有关青年创业的话题随着暑期的到来而日渐火热。可能是毕业了却没有工作的焦虑已不仅仅是毕业生和家长了,各大院校的领导和政府要员们不时会被就业不足五成的“中国的未来”感到一丝寒意:中国的人力资源似乎全面过剩——从博士到农民工都过剩,

  近期有关青年创业的话题随着暑期的到来而日渐火热。可能是毕业了却没有工作的焦虑已不仅仅是毕业生和家长了,各大院校的领导和政府要员们不时会被就业不足五成的“中国的未来”感到一丝寒意:中国的人力资源似乎全面过剩——从博士到农民工都过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走低,相应地高考人数、考研人数也在逐年走低。据中国社科院的相关研究: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我国留学人员流失比例达到了近50%。“学而优则仕”的千年传承正岌岌可危,知识是否可以改变命运也成为了疑问。

  就业难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即使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行30年后的今天,劳动力过剩(这里不参照官方严重失真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的问题似乎从未得到片刻喘息。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只有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百业待兴,国民经济全面建设的巨大需求使得劳动力得以爆发性释放,大量的农民从农村被招为产业工人。此后,由于政治动荡、人口激增和政策失当等因素,失业问题(改革开放前没有“失业”一说,因为“失业”只是资本主义才有的东西,社会主义的中国只有“待业”)其实始终是困扰高层的一个难题,在驳斥马寅初“大干快上”喧嚣下,如何给源源不断的革命热情高涨的“红小兵”一份工作却成了“噢,这个么……”,于是乎,王左右而言他,最后只能让“革命的接班人”去大江大海里锻炼,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万马齐喑的时代里,任何困难只要一经政治“洗礼”便万事大吉!

  具体到当前,虽然上半年国内各项宏观经济数据有转好的迹象,但经济危机仍然挥之不去。即使外部市场走稳、“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出现回升,国内就业问题也未必乐观,反而问题会因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而给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口实,使得已有的深层矛盾被别国“次贷风暴”给掩盖了。

  仔细分析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各阶层的就业影响是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是从事于制造业的农民工,据报道去年年底最严重时,中国失业农民工据调查有数千万之巨(但这部分并没有纳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中)。而危机对大学时失业虽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各高校的就业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即使没有“次贷危机”影响,08—09年的就业率依然会很糟糕,只是全球金融危机使之更恶化了而已。中国的这种结构性失业困局是长期产业调整滞后;经济增长模式陈旧;政府主导的投资性和居民收入过低消费不足的失调;私营经济(大体吸纳全国就业人数高达90%)在国企垄断的步步紧逼下日渐萎缩……这些问题的解决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根源性课题甚至触及政治体制的改革,在既得利益群体操控中国大局的当前,改变孰难非易,阻力重重。

  在无法确保正常就业时,创业可能是迫不得已,正如当前流行的“被就业”一样,未必不会出现“被创业”,前者或许只是讽刺而已,而后者则可能会产生实质的社会效应:马云和史玉柱固然可敬,但其前提是有千千万万个张云、王云或是张玉柱、王玉柱成为了成功者脚下的垫脚石这并不难想象。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远未成型,缺乏通畅的退出机制,无数创业者“不成功则成仁”案例并不是拿出来吓人的,可谓“只见马云笑,不闻张云哭”。急冲冲地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失业农民工推向创业的最前沿是在推卸责任还是别有用意?

  玉娇并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为龙。无需忽悠,真正的创业者自有定夺和判断。比尔盖茨连哈佛的学位都不要就去开公司,马云放着大学教师不做出来办公司绝不是听了“青年创业XX强”的鼓动。果真创业如此美妙的话,喊口号的政府官员应该最先下海才对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他们也应该冲在最前面才对,可事实如何?别人创业致富我收税,别人创业失败与我何干?据说发现金矿后发了财不是淘金者,而是卖铁锹的!

  歌德曾言:一个国家的不幸在于,没有人愿意安居乐业,人人都想掌握政权。同样,如若人人都热衷当老板、坐轿子,却没人愿意干活抬轿子;人人都想成为分蛋糕的(譬如公务员),却没人愿意做蛋糕,这样的社会恐怕迟早要出事!最近媒体报道,薄熙来告诫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绝非耸人听闻,忠言必然总是逆耳,忽悠却能热血沸腾。但总比永远都可能听不着的要好很多。

  套用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可能是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