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在上海郊区采访,挂着“生产性服务业园区”招牌的地方越来越多了。走进去看一看,听一听,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一则,常常是花园式的办公环境,小桥流水之间,一栋栋办公楼矗立其中,环境和建筑都颇有品位;
这两年来,在上海郊区采访,挂着“生产性服务业园区”招牌的地方越来越多了。走进去看一看,听一听,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一则,常常是花园式的办公环境,小桥流水之间,一栋栋办公楼矗立其中,环境和建筑都颇有品位;二则,园区负责人信心十足:“我们这里要与陆家嘴、南京西路错位竞争,”“我们的租金只有它们的1/5,”“我们适合于企业的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等2.5产业入驻等等”,“我们其实离人民广场不远,开车30分钟内”,“再过2年,园区大门前的地铁就要开通了”;三则,园区周边道路宽敞,驾车族的交通也算方便。
可也有遗憾:往往一出园区,见到的是大片空旷的土地与农田,园内园外落差不小。不禁要问:那些领衔2.5产业的白领精英会愿意来郊区上班吗?
毋庸置疑,对于郊区政府而言,2.5产业园无疑是一个新“抓手”。常常听到的理论是:2.5产业园区有望成为市郊继工业开发区、民营经济城之后,又一种“招商引资”的主要模式,新的郊区经济发动机。确实,从上海市郊多年来的发展看,工业开发区承接制造业大项目;民营经济城主要是吸引大量民营企业注册,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两大模式都成为上海市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近几年来,由于土地严格控制,开发区吸引项目遇到困难;政府对企业属地化的规范,也让市郊民营经济城遭遇发展瓶颈,由此,2.5产业园区日益受到郊区的重视,不少2.5产业区,正由过去并不成功的工业区转型而来,寻求新路。
作为新生力量的生产性服务业能否真正青睐市郊呢?仅从概念来看,两者之间还存在距离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赵英教授告诉记者:“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生产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从目前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有不同的分类,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把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这个生产服务业是狭义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为制造业直接服务的研发、设计等等。”可见,2.5产业是比传统工业和传统第三产业更加高端、更有知识和技术含量的行业类别,这正是其重要特点。
有关专家表示:虽然近年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多数依然是集中于城市CBD地区的金融、设计、IT等服务业发展所带动的,市郊2.5产业园区产生的带动作用并不大。毕竟,无论是在功能定位、服务水准、人流量、交通和环境、周边餐饮零售休闲业态等等条件下,市郊2.5产业园区尚有差距。换句话说,对于2.5产业的白领精英们,把他们吸引到郊区上班并不容易。同时,一些大集团虽然开始酝酿把设计部门转到郊区,往往喜欢自成一体,对于融入2.5产业园,入驻一栋栋小别墅、商务楼的兴趣不大。
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委副主任皋云表示:“上海的2.5产业园区有四大类型:一类是位于国家级开发区,部分市级开发区当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二是位于中心城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三是位于近郊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四是位于远郊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无疑,在这四类园区中,前两类有着地理位置的优势,例如金桥出口加工区的2.5产业区、张江的2.5产业区,位于中环地带的市北2.5产业区等,但弱点是规模上受到局限;而位于近郊和远郊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区的突破,难度就更大一点,主要受地理位置影响,培育商业氛围需要更长时间,可在规模和发展前景上却能有所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