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在彷徨中呐喊 摸索中前进
关键词:创业,教育,彷徨,呐喊,前进
在“创业教育”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背景下,笔者就“创业教育”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创业教育”领域著名专家、“中青在线”总经理兼创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年报网络中心执行主任刘学红女士。

  与其1000个人去抢坐一个“工作席位”,不如给自己“造一把椅子 ”。———有人这样比喻大学生创业。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不足85万人,4年后则猛增到187万人,翻了一番多。根据最新资料,2008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惊人的559万人。数量的剧增带来了“就业”的恐慌。在“疏导”、“分流”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呼唤声中,社会越来越多地给予创业大 学生各种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就业方式。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创业教育”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背景下,笔者就“创业教育”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创业教育”领域著名专家、“中青在线”总经理兼创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年报网络中心执行主任刘学红女士。

  创业教育的前世今生

  “创业教育的重点培训对象,就是我们的在校大学生。其实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创业,还是不创业,都应该 接受创业教育。因为如今的任何工作,都是需要创造力的。创新是一种能力。而对于我们毕业后计划自己创业的大学生而言,这种培训(创业教育)更是必不可少。 ”刘学红总经理如是说。

  “‘创业教育’其实是国际劳工组织创业培训体系的四个系列之一。这四个系列分别是‘了解你的企业’‘创办你的企 业’‘发展你的企业’和‘收获你的企业’。但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两三年时间,真正创业成功的企业数量不多。因此,‘发展你的企业’和‘收获你 的企业’在目前还尚未提上日程。另外,‘创办你的企业’(简称SYB)是劳动部主要推广的项目,至今也只有三四年的时间。

  “而我们平时非常关注的创业教育,其实主要指的是‘了解你的企业’,简称KAB,即 KnowAboutBusiness。它目前已在20多个国家实施,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为引进 KAB,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2005年1月就开始磋商,2005年12月完成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材的翻译与改编。2002年4 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成为项目试点。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试点,6所院校通过项目组评估,成为了全国首批‘大学生 KAB创业教育基地’。”

  “西学东渐”下的创业教育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同国家创业教育的模式也各有特色。”刘学红总经理谈道。

  “创业教育活动开展最成熟的国家是英国。有调查显示,接近三成的英国年轻人有自主创业的想法或正在实行,53% 的在校学生希望能够成为企业家。英国大学生如此热衷于创业在于至少45%的英国大学都开设有一门或多门创业教育课程。而且他们的培训教师绝大多数都有实际 管理经验、创立过自己的企业。他们采取小组互动教学方式,更多地联系真实的创业活动,使学生能够获得‘近似的创业经验’。在英国,除了开设创业课程,学校 也给学生们一些实质性的创业指导。举例来说,英国综合排名第六的如拉夫堡大学就规定,该校‘学生创新和创业奖学金’的获得者将享受一揽子创业指导,包括知 识产权法规、公共关系和营销建议、商业计划和资金申请、良好风险基金的介绍等等。高校还联合起来专门成立针对全国大学生的创业网络,通过提供包括英国创业 计划、创业大事列表等资源来支持学生创业。此外,每两个月就由学生创业协会主办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会议,目的是帮助创业群体共享知识和思想,增强对创业的认 同感。

  “可以说,英国的创业教育正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

  “而我国的创业教育相比之下则刚刚处于起步和推广阶段。整体来说,目前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开展效果并不是很好。主 要原因是KAB推广办公室成立时间较短,参与的高校还不是十分普遍;在教材方面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较为欠缺;师资也不太尽如人意。在目前开展创业 教育的100多所高校中,‘创业教育’多是以选修课出现的,有的甚至以就业指导、就业咨询等形式出现。”

  创业教育:学院派+拿来主义?

  “目前国内创业教育的最大硬伤就是‘学院派’和‘拿来主义’。”刘学红总经理感慨道。

  “所谓学院派主要是指它的师资力量。创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我们创业教育的授课老师自身有过创业经 验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同时也少有一线的企业家、实践家来到学校讲课。进行培训的老师主要是来自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口和负责商业教育的教学口。他们常常从 理论到理论,实践性比较弱,这样的讲授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而‘拿来主义’主要是指它的课程体系。首先,从国外引进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生存型的。主要是针对下 岗工人和低层次失业者进行培训的。而我国将创业教育这个体系引进和推广的过程中,尚未很好地进行本土化的工作。经常的做法是,或者将国外的MBA教材直接 简化或缩减,称之为小MBA;或者将各类关于企业管理的教材加以拼凑,合成一本‘新教材’。这样的‘拿来主义’,不太符合我们的国情,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针对性不强。

  “而‘学院派+拿来主义’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上严重缺乏实践性,这是我们的一处硬伤。在大学生接受 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像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等类似的社团是非常必要的,它能给予学生们模拟创业的实践机会,这对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难能可贵,为大学生们将来 走向真正的自主创业之路提前热身、积累经验。然而,这种社团与实践的机会在国内还比较缺乏。只有把你放到水中,你才能真正、快速的学会游泳;如果只是在岸 上比比划划,那将永远是一只旱鸭子。”刘学红说。

  创业教育有“三个一”

  刘学红女士说:“像之前谈到的,英国的创业教育发展的比较成熟。他们提出了‘三个一’的做法,即一个机构、一笔钱和一批志愿者团队(创业指导者,多为企业家)。而目前国内创业教育面对的难题也基本存在于这三个方面。

  “所谓一个机构,是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设的一个机构,如KAB等。这方面我们做的还是比较好的,我国已经引进KAB项目,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所谓一笔钱,就是指用于创业教育的资金了。这方面我们也在做,比如KAB项目对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会提供一些资金,但是数目相对较少,常常也就几千元钱,解决不了大问题。我们非常希望,无论是政策扶持,抑或是热心企业的捐助,都能多多关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而一批志愿者,是指有一批自愿的为学生们进行创业培训的指导者。这些指导者应该是一些有过实战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而不仅仅是那些学院派的指导老师。在这个‘一’上,我们仍非常欠缺。”

  创业,我是这样认为的

  面对“创业”,在校大学生和那些创业成功者都持何种态度呢?对此,刘学红女士谈道:“有意思的是,当初的创业成 功者如今却对大学生创业持不太赞同的态度。像成功创办了网易的丁磊,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其实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据不完全统计数字显示,一般创业企业 的失败率在七成,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则只有2%—3%。另外2004年教育部有一项报告表明,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 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这种创业现实与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得当初的创业成功者发出不赞成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的声音就显得比较合乎情理了。而这 种创业率以及创业成功率均较低的创业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产生了负面影响。

  “就大学生而言,目前他们的创业热情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一极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对于自主创业不太感兴趣,创 业教育在那些学校受重视程度相对比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名牌大学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因此就很少有人愿意‘冒风险’去创业。但是,清华大学是个例外。它在培 养学生创业的意识上很突出,清华的学生对创业也相对很感兴趣。无论是我国创业教育的萌芽,还是七八年前在IT界创业成功的人士,有许多都是来自清华大学。

  “而另一极则是,非名牌大学的学校比较重视创业教育。这一方面是由于自身院校就业可能不够乐观导致的被动性因 素;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这些创业热情高的院校多为南方的高校。这也许也是南方经济相对发达,像江浙等地的经济环境有着先天优势,因此,人们对于创业的热情 也就相对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