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创业群体,他们在遭遇挫折后如何面对和应对,眼下距离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工作还无着落的大学生们正进行着最后的冲刺。对于高校里奔忙在“学业”与“就 业”之间的大多数人来说,“创业”一词离他们还挺远。在当前各界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创业者的故事和心声,也向同龄人传递出颇 多值得寻味的思考。
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创业群体,他们在遭遇挫折后如何面对和应对,眼下距离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工作还无着落的大学生们正进行着最后的冲刺。对于高校里奔忙在“学业”与“就 业”之间的大多数人来说,“创业”一词离他们还挺远。在当前各界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创业者的故事和心声,也向同龄人传递出颇 多值得寻味的思考。
“大学生老板”,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勇往直前型:“我不害怕与众不同”
陈江山,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大二学生。
这名才读大二的年轻人,却已有两次投身创业的经历。“也许 在一些人眼中,一心一意读书才是好学生,但我不害怕‘与众不同’。”他说。小陈的专业是电子商务,刚上大一的时候,踌躇满志的他和几个朋友合伙办了一个校 园网站,在家长的资金支持下,成立了一家公司。但这些刚刚踏上创业之路的年轻人,由于各执己见而缺乏合作精神,公司开始运作没多久,由于“老板”们分歧过 大,经营已到了难以开展的地步,几个小伙子不欢而散。对于这次失败,小陈并没有放在心上。“我还年轻,输得起!”他满不在乎地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不 怕苦,不服输。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闯出一片天地。”
几个月前的一天,小陈在逛街时偶然看到一家出售个性小商品的小店,店内的货架被分隔成了一个个“格 子”,格子里摆放着各式各样外观时尚的小摆设、化妆品等,这些商品各具特色,价格也比较便宜,走进小店的顾客络绎不绝。小陈好奇地在店里转了一圈,并仔细 询问店主,原来,店主把店内的货架分隔成了一个个“格子”,再以每个“格子”每月200元左右的价格出租,租用这些“格子”的“格主”们则把各种要售卖的 小商品寄放在店内,由店主负责打理和销售。这种“寄售”的售卖方式,让正在到处寻找创业项目的小陈眼前一亮。
经过考察,他决定在自己的校园里也投资一家这样的“格子店”。在和校方商量并共同筹备后,小陈自己的 “格子店”在今年年初开业。由于开在校园“不缺人气”,小店的生意挺不错,还为学校提供了两个每小时8元的勤工俭学工作岗位。在小陈眼里,这只不过是一次 “小小的成功”。“如果以公司形象出现,更有利于生意的开展。”为此,今年2月,在杨浦区劳动部门开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小陈注册成立了一家商贸公司。他 说,最近自己又有了新的计划——要开更多的“格子店”。“我所理解的‘创业’,就是要开创一份对社会有益的事业。”小陈说,“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相对比较充 裕,多一些社会实践对将来的发展肯定有好处。但心态一定要好,期望值不要过高。”
成果转化型:“我的身价,2000万!”
董航,齐齐哈尔大学2008届毕业生。
董航喜欢钻研问题,平时爱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大二寒假的一天,他在家里发现,由于空间局促,要拉开 左侧靠墙的冰箱门十分不便。爱动脑筋的他灵光一闪,动手画起草图,设计了一种左右两侧都能打开的“双轴式推拉门”。这个设计得到了学校一位老师的肯定,并 帮助他申请国家专利。从中学开始,董航就做过不少创新的小设计。但这一次,他决定再进一步:“不能总是停留在设计样品的层面,是时候发挥一下它们的真正用 途了。”董航认为,这个双开门设计一旦投入市场,价值可能会很大,自己应当出去闯一闯,跑跑生产企业,争取把这项设计转化成产品。
2007年“五一”长假期间,董航揣着自己的发明,踏上火车,开始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家电企业调研”。七天里,他走访了一大批冰箱生产厂家,并推介自己的发明。通过“调研”,董航发现,这项设计不仅仅适用于冰箱,在家具、船舶、军车等领域上也能得到广泛运用。
当年7月,董航拿到了《一种双轴式推拉门》的专利审批证书,这项发明也成为当年国家173个重点专利项 目之一。让他欣喜不已的是,这项发明还被评为第七届香港国际专利发明博览会专利发明奖的金奖,董航获得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级工程师证书。据香港一家权威评 估机构的初步评估,这项专利的国内转让价值达3569730美元,合人民币超过2000万元。“我的身价,2000万!”梦想成真的这一天终于来了。经过 调研,董航和连云港一家家具生产企业签订了专利转化意向书,成了一名合伙干实业的企业家。在大学期间,热衷创业的董航就曾获学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回想起这两年的创业路,董航感慨地说:“拥有知识成果就能降低风险,这也是大学生的优势。一定要多了解市场,在创业前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成功不能复制, 但失败可以规避。”摸爬滚打型:“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
张一腾,上海理工大学2009级应届毕业生。
“刚开始,我只是希望做些小生意,勤工俭学而已。从没有想过,后来会发展成创业。”大二那年,张一腾了 解到,学校第五食堂的经营性质是承包经营。于是,他找到食堂承包方,提出希望能够勤工俭学,让他喜出望外的是,食堂竟打算签给他一个铺面,让他开一家连锁 经营的奶茶店。张一腾意外地当上了“老板”。大三时,张一腾决定在生意上“伸展一下手脚”。他找了几名同龄人一起盘下了学校附近一家因经营不善正欲转让的 餐饮店,开始售卖一些价位比较高的小吃和点心。由于顾客稀少,经营没多久就出现了亏损。
张一腾决定“转型”。他建议,小店周边的消费者以大学生居多,购买力水平还不很高,因此不适合做高价位 餐饮。经过讨论,大伙开始雇人做起了上海的传统小吃——锅贴。张一腾的判断是正确的。锅贴店刚开业就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一连3个月,每日三餐的时候,小 店外就排起了长队。“店主”们为这次成功的转型击掌庆贺。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一场意外而至的大火竟落到了这个小店。好不容易经营成功的锅贴店,一眨 眼被完全烧毁。飞来横祸让他们不知所措。在最困难的时候,张一腾得到了父母的安慰和支持。张一腾决定“一不做、二不休”,重开锅贴店!
没过多久,一家新的锅贴店归来,又一次在学校边开张。2008年,张一腾经过努力,挖到了一名重要的 “人才”,招聘到了一位多年从事锅贴烹饪的技师。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他又到霍山路、复旦大学校园、同济大学校园先后开设了分店。为了促进销售,他建立了 一个配送间,专门配送锅贴,“我们的锅贴越来越受欢迎了!”回想这些年的创业路,张一腾坦言,很多时候,差一点就打算放弃了,“摸爬滚打的人,更需要理 解”。让他心怀感激的是,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给予的扶持和培训,促使他一次次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