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更青睐初次创业者
关键词:创投,更青睐,初次创业者,二次创业,原始动力
一般第一次创业成功的概率比创二代要高,我的经验是这样,国外的一些案例也是这样。我遇到过许多大公司出来的高管去创业并不成功,因为大公司的价值观、环境和做事方式和小公司不一样。所以思想准备应该是———尽管你在大公司里是到了一定级别,但在创业的路上,你和别人差不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没有大公司经历的人干得不会比你差。
  第一代创业公司联想、华为都已经走入成熟期,新浪、百度、阿里巴巴等第一代互联网公司也相继完成上市使命。公司的组织架构日趋庞大,一边是看得见的职业天花板,一边是不断涌现的新机会,陷入公司日常管理中的创业家和高管们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处于有利位置,拥有大量的资源,看起来,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但在迈出这一步之前,不妨先来看看成功的创业家、风险投资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怎么说。

  不安分是原始动力

  南方都市报(下称南都):为什么大公司的高管们和创业者会离开原有平台,而选择创业或第二次创业?

  袁岳:过去给跨国公司打工的高级管理者,他们跟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家开了几次会之后,大多就会坐不住了。跨国公司相对流程化,即便你做到了大中华区C EO,实际上也不能由自己说了算,一切还得按部就班,对于很多高管而言,越往上空间越狭窄,提升速度越慢,但他们都觉得自己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在事业上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那么创业对他们而言就是不错的选择。

  陈平:真正的动力是不安分。创业家的天性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打死不收摊,不到黄河不死心,见到棺材都不掉泪。在我的身上比较明显,如果你不让我创业,我可能就会寝食不安。

  电子商务现在有B2B、B2C、C2C,但没有C2B的,那就我来做,我已经感觉到了电子商务的未来,前5年做信息、后5年做交易,未来5年应该是做集成和整合,正好我有整合的经验和整合的条件。因为我在2年多的电子商务配送当中,我起的是一个桥梁作用。上面是卖家,下面是工厂,在这当中我对两方的需求都很清楚。所以我现在很兴奋,我觉得我可以整合一个新的模式。如果让我赔得精光,或者是一分钱不给我,我仍然走这条路,我相信风投会给我钱。

  查立:离开大公司出来创业,有很多原因,环境桎梏是其中一种,还有些人在大公司平台上看到了细分市场里的机会,把大公司过去以为不值得投入的项目做深做专,还有些人是觉得自己是大公司的头,掌握了足够的经验和资源,自然可以呼风唤雨去创业,也有VC一听某个大公司的头要出来自己干,马上就会送去一大叠银子,其实话说白了,关键是生意机会,有钱的事情谁不干?

  不“路径依赖”才是非主流

  南都:哪些人更适合进行第二次创业?

  袁岳:一些大公司的核心管理者,比如总裁、CFO等,他们一般掌管全面性的工作,在人事、格局等方面有多元化的考虑,同时又能把过去公司积累的经验移植使用,创业成功的几率自然要高,而仅仅只负责某一个方面工作的单一性管理者,成功的难度就相对要大一些。

  陈平:创业不能赌气,不能为一时争个高低,也不能说你看不上我,我非要把你搞垮,或者是我出来之后要报复你,这种心态想成功也很困难。

  创业之前要清醒地考虑,对自己坦白,你想做的事情成功的机遇有多大?如果暂时没有想清楚,还是要寄人篱下,或者学越王勾践。

  南都:在企业的经营的过程中,高管们和创业家们可以积累经验,但也会形成惯性思维,甚至会有一种模式上的路径依赖,这对重新创业是否不利?

  陈玮:路径依赖是指你原来在公司做高管,你能不能从原来行业当中、原来公司运作的模式当中,找到一些可以借势的东西。

  我们看了上百家公司,包括最近的创业板、纳斯达克,我发现这些高管都有一些借势的行为,并且都获得了成功。

  我觉得,如果你什么势都借不到的话,等于是完全从头开始,这个困难跟挑战是很大的,当然也有一些完全不依赖过去知识、积累的经验而获得成功的例子,但这不是一个最明智的做法。

  蒋宇飞:我觉得路径依赖很现实,一定会路径依赖,而且一定要路径依赖,比如说你过去10年是做培训的,将来你公司上市以后,你再去做一家企业,如果你完全跳到一个新的领域,那个风险是很大的。创业成功是小概率的事件,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我觉得成功的企业都是寥寥无几的,所以一定会这样做,也一定要。

  袁岳:过去在一个大公司的平台上进行操作管理,扮演的是驾驶员的角色,创业相当于是去做一个造车的人,这两件事情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你可能会比从来没接触过车的人更有经验,但从“优秀司机”到“造车工人”的转变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基于过去工作单位的模式或者部分业务上的模仿进行创业,目前还是属于主流。

  王敬:我完全没有这个路径依赖,我过去的经历里面跨行业是比较多,最早是做零售业出身,在物美和华润万家都做过总经理,后来又做宏梦卡通的CEO。我比较喜欢新奇和挑战,所以每次做的事情都和以前完全不同。现在我开咨询公司,大概是以自己的喜好来导向的,也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我也会寻找到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创业。

  创投更青睐初次创业者

  南都:创业二代似乎都倾向于拿风投的钱去做自己看准的事,但对于这样一群资历优厚的创业者,风险投资又如何看?

  查立:VC不是上帝,在判断一个尚不能看到结果的项目的时候,V C只能根据最原始愚蠢的方法,看学位、学校、工作履历,大公司的经历当然贴金,但实际上和他们未来是否成功毫无关系。看看胡润百富榜,其中哪一个是大公司出来的?

  一般第一次创业成功的概率比创二代要高,我的经验是这样,国外的一些案例也是这样。我遇到过许多大公司出来的高管去创业并不成功,因为大公司的价值观、环境和做事方式和小公司不一样。所以思想准备应该是———尽管你在大公司里是到了一定级别,但在创业的路上,你和别人差不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没有大公司经历的人干得不会比你差。

  袁岳:大部分创投都是喜欢投钱给初次创业者,他们大多具有事业心,喜欢干活,暂时也顾不上享受,商业模式也比较新,高管创业很多是对原有平台的借鉴、模仿,概念上已经不够新了,要拿到风投的钱并不太容易。但有些创投如果看中了某个人,可能就会在他还没有离开原公司的时候,双方就开始规划做一个新的项目,因此也就更容易获得投资,有不少风投经理就是这样跳进了创业的大潮中。

  二次创业A-F

  年龄不超过45岁,30-40岁之间是更黄金的年龄

  在公司担任中高层高管,负责技术、销售、市场、生产等重要职位,有多方位思考习惯更佳

  有很好的商业想法却无处实现,觉得自己还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有两三个志同道合的同事或下属,或有跨行业人脉资源

  有百万以上的资产,至少能够在找到一个投资前坚持一年

  认识几个VC或者投行的朋友,有钱的天使投资人

  袁岳:大公司高管创业的三种模式

  大公司创业的人一般分三种模式,一种是同业拷贝模式,所创立的公司业务跟原公司非常接近,这种多半是发生在迅速崛起的行业,单一的公司并不能满足整个行业的需求,他自己跳出来做,也存在较大的机会,比如前几年比较火的快捷酒店和机票预订网站。

  二是把原来行业里某一个东西放大,大公司由于吸纳很多资源,也投入很多项目,但并不一定能把每个项目做到最佳,比如像我所从事的研究咨询行业,在日常的业务中横向接触房地产、汽车、金融、娱乐媒体、公共服务、快速消费品等行业,纵向接触学术、政策、商业、传媒、公益,因此在这样的矩阵接触图上,任何一个节点上深入挖掘,都可以达到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深度。

  事实上,在我所工作的零点公司的历史上,先后大约有6-7组同事选择自己去做了与零点类似的研究或者咨询业务,也有大约9-10组同事选择去做了在业务过程中发现的工作机会,包括美容、婴儿用品、文娱演出经纪、网络等行当。现在回头看,他们不见得多么的杰出与成功,但是成就一点自己的事业、挣点钱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种就相对而言要难一些,用原来在大公司工作时掌握的能力、经验和资源去做另外一个全新的行当,他们并不是靠复制老东家去获得成功,差异化和创新才是他们能够发展,并且得以超越老东家的核心所在。中国动向走了一条与李宁截然不同的代理品牌和时尚化路线;刘建国的爱帮网也把业务重心放在生活资讯搜索,而不是在百度所擅长的网页搜索上;古永锵们在离开门户网站搜狐后则是从事网络视频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