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网瘾催生数十亿元产业(六)
关键词:网瘾,产业,陶宏开,治疗机构,电击疗法
我国网瘾青少年已经从当初的400万增加到1300多万,戒除网瘾已经悄然成为了一门拥有300多家机构,规模达数十亿元的产业。同时各种五花八门急功近利的戒瘾方法粉墨登场,让不少网瘾少年在身体和心灵上又一次遭受伤害。

  翟振杰还告诉记者,他们每个学员每月的收费为4800元,是全国最低的,他这样为记者算了学校每月为每个学员的支出。每个学员的伙食费为750元,心里咨询费1200元,50个教师工资平均到每个孩子上为1000元,住宿水电费为1200元,外出拓展训练费150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的网瘾治疗机构多数是挂靠在医院、学校、工商管理部门的咨询培训机构。缺乏监管部门,网瘾程度的鉴定、治疗效果的鉴定,收费金额,治疗方法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是造成目前暴力戒网瘾,治疗单位谋取巨额利润的原因所在。

  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专家陶宏开:“这必须要有个统一管理,不能这样混乱下去了。他们各行其是,利用这些家长病急乱投医、挽救孩子这种心态高收费。”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郝向宏认为,治疗网瘾,不仅仅只是依赖网瘾戒治机构,也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在可能的条件下,我们国家的公共财政要有一部分向青少年网络成瘾救治方面投入,这样来把家庭的负担在有限的条件下降低一些。”

  半小时观察:以有效监管手段挽救网瘾孩子

  实际上,这些年对于网瘾以及网瘾治疗,理论界一直有很大争议,有人把网瘾看作是和毒瘾一样危害深远的洪水猛兽,也有专家认为网瘾成因复杂,大多数只是种心理疾病,不必过于紧张。

  在这些最基本的判断上尚存分歧,对网瘾的治疗更是说法不一,有怎样的诊断标准?怎样才能对症下药?谁有资格对“网瘾”患者进行治疗?专家们争论不休,家长们焦头烂额,而一些善于发现市场的机构和个人倒是看到了其中浑水摸鱼的机会,先行一步了。

  这些打着学校、医院甚至公益组织旗号戒除网瘾的地方,既不是医疗机构,也不是教育机构,它们一方面来历不明,身份模糊,但另一方面,又好像谁也管不了它们,成了一个灰色的地带。这种四不像、三不管的真空环境,正好给了它们大肆敛财的机会,至于粗暴、强硬的所谓戒除方法到底会给孩子留下怎样的创伤?这些机构丝毫没有放在心上,甚至为了经济上的利益,它们还会对孩子变本加厉,以求让进退两难的家长们尽快看到疗效。

  现在看来网瘾是否存在,已经不是重点,现在的重点应该是对已成规模的戒网瘾机构进行严格清查,它们究竟有没有相关的资质?他们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所谓专家? 它们摧残青少年的行为,应该付出怎样的代价?有关部门在监管上必须拿出手段,有所作为,才能防止一幕幕悲剧继续上演。

  对少数沉迷于网瘾的孩子,社会当然需要伸出援手,付出爱心。但这些救治行为应该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之上,而不能由一些拿着电棒和针筒的商业机构来代劳。救救孩子是社会的义务,不是捞钱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