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就业率”与苍凉的“被就业”
关键词:火热的就业率,苍凉的被就业,针对性,就业措施,无法制定
毕业生“被就业”,一边身陷苍凉,另一边却成全了火热的“就业率”。这些明明连饭碗还没有的毕业生,在外界看来却已步入了小康吃上了肉。更要命的是,一旦教育主管部门长期被高就业率蒙蔽,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措施无法制定不说,恐怕连弄虚作假的高校都会在自己编织的神话里忘乎所以。

   近日,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他“太兴奋了”,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除了“被瞒着就业”,部分高校的毕业生甚至“被要求就业”,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

  前番教育部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称截至今年7月1日,高校就业率已达68%,同比基本持平,话音未落即招致一片非议。也许,公众质疑尚不能证明高校高就业率的虚假,但是此番毕业生自曝“被就业”,无疑给火热的就业率浇了一盆冷水。

  现实中大学毕业生为找份工作挤破了头,从就业统计部门嘴里说出的就业率却已直冲云霄。依此,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求职者人山人海,以至楼梯被挤断,招聘者却寥寥;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被逼无奈回家啃老,或者干脆吃起国家低保,以及大学生自身就业难的感受难道全是假的?

  就业确实难,花枝招展的就业率数据也未必被就业统计部门注水。公众感受同统计数字之所以格格不入,高校毕业生“被就业”的浮出水面,无疑能给出有力说明——各高校把就业率上报,得出地区高校就业率;各地区再把就业率上报,得出全国高校就业率。这种自下而上的统计方法看似合理,但是当高校手段使尽在就业率上弄虚作假,指望基于各高校统计数据的整体统计结果符合常识,注定只是奢谈。

  不管毕业生是“被瞒着就业”,还是“被要求就业”,其实高校以弄虚作假的方式将毕业生拉进“就业名单”,归根结底在于难以遏制的“就业率冲动”。高校就业率高低,直接关系到其招生难易和招生数量的多寡,而招生越多,则学校越有效益,同时,高就业率也能为高校领导带来可资旌表的政绩,可谓一举多得。

  毕业生“被就业”,一边身陷苍凉,另一边却成全了火热的“就业率”。这些明明连饭碗还没有的毕业生,在外界看来却已步入了小康吃上了肉。更要命的是,一旦教育主管部门长期被高就业率蒙蔽,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措施无法制定不说,恐怕连弄虚作假的高校都会在自己编织的神话里忘乎所以。由此,叫停“被就业”、还原就业率的本来面目,急需相关部门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