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之路,一个要点就是以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为推进关键。越是弱小的企业,越难以自我发展信息化,越需要服务商搭建平台,为它提供社会化的信息化服务。服务体系,是由直接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商、服务平台提供服务构成的社会化的服务网络。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基本矛盾的需要。
2、根据中小企业特点激发信息化动力
第一,中国中小企业注重经验,更加适合用示范和体验的方式,让他们形象生动地感知信息化,亲近信息化。进行典型示范和举行体验活动,是比较适合他们的方式。
第二,要针对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导入。对于技术入门、技术深化、业务应用和企业转型等不同阶段的企业,应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避免药不对症,或对轻病下猛药。
第三,要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企业业务类型引导企业。以电脑普及为例,由于业务特点不同,有的行业需要配备电脑多一点,有的少一点,不能一律强求。企业采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不同战略,对信息化的要求也不同。
搭建舞台
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之路,一个要点就是以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为推进关键。越是弱小的企业,越难以自我发展信息化,越需要服务商搭建平台,为它提供社会化的信息化服务。服务体系,是由直接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商、服务平台提供服务构成的社会化的服务网络。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基本矛盾的需要。根据现阶段的特点,在服务体系建设中,最有效的做法,是积极发挥主要服务平台作用,推进大规模应用。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共同发展的主动权。这样的大规模应用服务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
1、产业集群成批带动中小企业进入行业信息化领域
我国当前在各大行业和一些重点地区逐步形成了以产业分工为纽带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广东最为突出。信息化则有利于加强以“专、精、特、新”为特点的中小企业的整体协同合作,降低群体协作的交易费用,更好地发挥集群竞争优势。人们注意到,集群中的一些中小企业虽然缺乏主动信息化的意识和自主规划能力,但为了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也采取了跟随产业集群中信息化领先者实现信息化的策略。
2、骨干大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实现信息化
骨干大型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是产业链信息化的典型表现,符合“虚拟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其中,骨干企业的业务需求,是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牵引力,它使得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明确,应用效果显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与骨干企业的系统对接,可以分享骨干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信息化的整体优势,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3、电信运营商大规模带动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迈入信息化门坎
近年,国内电信运营商在业务转型中,纷纷将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增值服务的战略突破口,设计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品牌和具体业务,与产业各环节携手,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典型例如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中国网通的“宽带商务”和铁通的“商务新动力”。电信运营商适合带动中小企业进行入门级的简单应用。对电信业务人员进行信息化应用上岗培训,是这项服务的必要保障。
4、市场服务平台的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这是一种交易驱动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其中,网上网下结合成为一种最有效手段。而鼓励发展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网络市场,成为各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热点。例如,阿里巴巴模式和泉州模式,就是通过完全市场化的或有政府支持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服务,帮助广大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提高效益,从而有效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生存需求。
5、信息服务平台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导力量
针对企业信息化发展初期信息流首先得到重视的规律,许多地方建立起了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些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满足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有力地带动了他们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而现在互联网已发展成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当前,公共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正成为热潮,而公益性、商业性的信息服务,还有待进一步产业化。
6、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得到更多中小企业的欢迎
ASP模式是与企业自建相对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重要模式之一。它以帮助中小企业节约IT应用成本,简化信息化实施,提供专业服务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欢迎。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是解决IT技术与企业业务结合的矛盾,进一步贴近用户。
7、信息化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和培训实施的力度不断加大
“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于2006年6月正式启动,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各地先后有30万多人次接受了该活动提供的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作为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展望未来,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服务商、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将作为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服务体系最终将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经济发展。
突破环境瓶颈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政策性环境,是由政府营造的环境,如政策法规环境、财政税收环境、宣传教育环境等;一类是支撑性环境,是由商业支撑平台提供的环境,如支付环境、信用环境、物流环境等。支撑平台(B2B2B)与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商(B2B)有所区别:支撑平台是营造发展环境的服务商,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商(所以叫B2B2B)是他们的直接服务对象;而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商,以中小企业为直接服务对象(所以叫B2B)。
1、重点突破政策环境瓶颈
当前,中小企业对于政府营造发展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相比国外,政策法规滞后,成为发展瓶颈。例如,阿里巴巴等网站发展很快,需要尽快确定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法律地位。一些地方根据实践需要,开始先行。例如河南省下发了《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浙江省在“建设一家、服务一片,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2006年,有8个地区致力于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基金,或在有关中小企业的基金中单列信息化项目。下一步要着力改善中小企业要求迫切的发展环境。
2、重点突破信任环境瓶颈
信任环境是一个比信用环境更宽的概念。它包括态度信任(不知服务商是不是骗人的)、能力信任(不知找我的服务商是几流水平)和安全信任(不知服务商能不能保障我的信息安全)三个主要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小企业普遍不信任服务商,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因之一。
在社会化信任建设方面,近年出现了新的可喜动向。一是形成了服务商监督机制。例如,深圳市培育了一批监理机构,对服务商进行资格审查,确定“推荐企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商”,优化了企业信息化服务的信任环境。二是地区间开展信用服务合作,形成区域性的作用体系。例如,“信用长三角”形成了“一处守信、处处得益,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区域联动机制。三是出现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信用机制。下一步最需要的是全国范围面上的突破。
中小企业信息化千头万绪,但关键之处,就那么几步。这几步走好,就如黄河之水,绕出九曲十八弯,“毕竟东流去”。虽然要迈的只有几步,但对于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来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