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并购 四大隐忧顿现(6)
关键词:零售业,并购,隐忧,出现,问题
中国内地零售业的并购大战迫不及待地再次上演。几来自马来西亚的零售品牌百盛商业称,2007年将于中国市场再开五家大型购物中心,“为实现经济增长平衡,中国经济重心将进一步从投资及出口向国内消费转移,特别在可支配收入急增的情况下,零售业将成为强劲经济表现的主要受惠者。”百盛集团称。
  “中央有关部门曾就此召集了专家和业内人士低调研讨了这一轮新的并购热潮。”一位参与了研讨的上海专家称。专家透露,决策层在对“经济主权”问题低调评估后已基本得出结论:在加强对外资进行“后制”管理的同时,仍认可对外资零售业积极开放的改革姿态。

  实际上,有关外资在零售业开放程度的讨论从未间断。因为零售业控制的是消费品价格的终端,一旦出现外资联合在价格和运营模式上有所动作,国家较难控制。例如在去年年底的一波粮油价格上涨中,零售商如果联合提价,政府部门出手干预的话,其对内资零售企业的制约显然要强于对外资的制约。

  除此之外,专家表示,由于地方税务部门的审计能力参差不齐,外资企业在财务管理体系上的繁杂性,也令地方税收部门较难管理和监控。

  但是,经过几轮的论证,多数专家的结论是:外资的大举并购并不会影响所谓的“经济主权”,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包括商务部、上海经委等中央和地方部门的认同。“相比于重工业、制造业而言,决策层认为零售业规模较小,且极为分散,不存在危及经济主权的可能。”

  据了解,外资在中国零售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禁止到全面开放的三个历史时期:1978年至1992年,中国政府禁止外商在中国开办任何独资或合资形式的零售批发企业;1992年开始,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开始试点合资零售企业,中国零售业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试水,但外商独资和控股仍被明令禁止。此间,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等国际零售巨头开始纷纷进入中国;1999年《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颁布后,外商在合资零售企业中的控股权被放开,国际著名商家开始大举推进在中国的扩张速度。直到2004年11月,根据WTO承诺,中国零售业全面向外资开放。

  专家介绍,近两年的外资并购有不同以住的几大特征:并购业态全面,包括卖场、超市、家电,甚至眼镜业等专业零售领域;日益强调对合资公司的控制权,独资趋势逐渐明显,如TESCO增持乐购超市股权至90%,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商独资门店出现;从一线城市扩展至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并购动机更加繁杂,其中不排除房地产投资、人民币升值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