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并购 四大隐忧顿现(5)
关键词:零售业,并购,隐忧,出现,问题
中国内地零售业的并购大战迫不及待地再次上演。几来自马来西亚的零售品牌百盛商业称,2007年将于中国市场再开五家大型购物中心,“为实现经济增长平衡,中国经济重心将进一步从投资及出口向国内消费转移,特别在可支配收入急增的情况下,零售业将成为强劲经济表现的主要受惠者。”百盛集团称。
  此后,记者尝试接触乐购多位高层,但都告知在无限期休假阶段。“TESCO试图通过快速入主乐购,完成TESCO在乐购的洗脑与更新。但人事的动荡对零售业来说是最大的忌讳,在行业人才本就缺乏的情况下,大举换人只能令员工更紧张无序。”一位同业人士评价。

  至今年1月,零售业高层变动更加频繁。先是北京华联集团综合超市板块董事长陈耀东离职,北京华联集团旗下北京华联商厦董事长徐勇辞去相关职务。此后不久,陈耀东宣布就任家得宝中国区总裁,开始对家得宝收购“家世界”后的中国布局进行细化。

  “‘挖人’在零售业是非常普遍的做法,有时一挖就是一个团队。这说明目前零售业的简单扩张和专业人力资源的储备不足,已经产生人才供需严重失衡的矛盾。”分析人士指出。

  隐忧4渠道优势不再?

  尽管在去年9月和10月,商务部先后出台《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和《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以化解日益紧张的零售商与供应商矛盾,但业内人士称,受制于目前仍然明显的零售渠道优势,零售商对供应商的利润挟持仍无法根治。

  根据相关规定,零售商不得滥用优势地位与供应商签订特别供货条款,禁止收取服务费、进场费,并对零售商赊销期限做出“不越过60天”的要求。但是业内人士透露,以综合卖场、家电卖场为主的零售商,目前仍可以通过多种变相方式向供应商收取费用,如广告费、推广费等,而向供应商延长付款期,已经成为品牌卖场最重要的资金周转方式和盈利渠道。“如果这方面优势不存在,卖场的盈利能力可能更低。”分析人士称。

  外资“绞杀”无碍“经济主权”

  2005年至2006年,外资在包括卖场、百货、家电等专业店在内的多种零售业态,上演了此起彼伏的并购、拓店狂潮,也引发了新一轮“经济主权”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