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第一课是,绝不要只投资于一个商业模型或商业计划,” 徐嘉说,“应该选一个企业家,全身心地支持他。你在中国听到的绝大多数成功故事,背后都有一位能摆脱俗窠、特立独行的企业家。”
美国硅谷的企业家从10年前网络股泡沫破裂以来的众多教训里学到了一点,在美国经营一个企业失败并非世界末日。
“美国文化相对比较容忍失败,”位于北京的从事职业资源和咨询业务的中国职业精英网[Chinese Professional Network(CPN)]创办人兼董事长汪维纲(George Wang)说,“在中国,失败有时候意味着在家人和其他人面前颜面尽失。”
在美国费城举办的第15届沃顿亚洲商业峰会关于多元化和变革背景下的创投发展的主题讨论会上,汪维纲给会议带来了新鲜的视角。
不过,他也指出,人人都想创业,梦想成为中国的下一个“阿里巴巴”,因此,在中国畏惧失败的文化也正在发生变化。
在中国,创业环境的确与其他地区有着许多不同,对创业的理解也千差万别,但这块投资的热土让很多风投异常迷恋,如何更精准地了解中国,对任何一个风投来说都是必需的一课。
曾经的教训
从上世纪90年代风险投资在中国风生水起之时起,中国的情况就和其他国家,例如美国,非常不同。根据兰德公司(RAND)的一份调研报告,上世纪90年代初,接受风险投资资金支持的公司90%是国有企业。但随着中国市场改革深化及国际风险投资面对的歧视性政策逐步减少,这一比例很快降了下去。
贯穿这一演变过程的一个主题是风险投资在中国成功要靠什么。“像中国这样新兴、迅猛发展的市场,投资更像是赌博,”汪维纲指出,“区别在于你是专业赌客,还是抱着随便玩玩的态度。大部分的投资应该算是后者。”他认为,对于这类投资者,“资金永远都不是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关键在于尽可能在投资前期(并且越早越好)发现最好的商业理念和人员。
事实上,所有风投成功故事的背后都有着一个资产负债表所不能表达的共同因素:出色的人力资本。“对人投资,就像孵化器那样,尽早发现合适的企业家并给予他们支持,” 信必优首席执行官徐嘉指出,“要了解企业家,要了解市场。要在帮助企业家正确选择创业伙伴方面多做些工作。”
他补充道,更多是人际关系,而非机构间的关系。“如果你来到北京,那么,有十个人就可以让你认识所有的投资者。”他建议希望拓展中国新创企业市场的西方投资人,开始时步伐慢一些,不要一来就仓促决策。“花上六个月的时间,多了解一下地利与人和。”他建议道。
人和与地利
这一方面的关键词就是“本地知识”。与会者认为,对于风险投资成功来说,了解中国的经商环境要比了解这家公司是中资还是外资,或是有无中外政府关系更重要。“如果你对中国有全面的了解,如果你理解中国企业家的思维模式,你就比别人具有优势,”汪维纲认为,“有时你不能从西方的角度来判断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