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以前,美国托莱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ledo)物理系终身教授邓勋明掌握了一项新的太阳能技术—柔性薄膜非晶硅太阳能技术。即使对现在主流的太阳能技术来说,那也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跟市场上绝大多数其他产品不同。普通的太阳能组件是刚性的而且比较重,而柔性薄膜太阳能产品具有可弯曲和轻便的特点,也就是说它们更易安装又可在更多种情况下使用。
八年以前,美国托莱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ledo)物理系终身教授邓勋明掌握了一项新的太阳能技术—柔性薄膜非晶硅太阳能技术。即使对现在主流的太阳能技术来说,那也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邓和他的夫人徐立微决定一起成立美国中西光电子公司(后重组为迅力光能公司)将之产业化,而不是像大多数的科学家那样转让技术。
跟市场上绝大多数其他产品不同。普通的太阳能组件是刚性的而且比较重,而柔性薄膜太阳能产品具有可弯曲和轻便的特点,也就是说它们更易安装又可在更多种情况下使用。这种以超薄不锈钢为载体的柔性薄膜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厚度与一张普通复印纸差不多。
近几年来,迅力光能获得来自创业投资和私募基金超过40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包括Emerald Technology Ventures、NGP Energy Technology Partners等。这家公司还获得超过6500万美元美国联邦和州政府提供的支持,包括研发基金(1600万美元)、贷款(1400万美元),以及免税扶持(3500万美元)。
但对这项技术的拥有者和经营者邓勋明夫妇来说,压力依然不时闯进他们的办公室—这是一个产业化周期很长的行业。薄膜太阳能明星公司First solar从研发到产业规模化花了近15年时间。“我们这种行业一般从研发开始到产业化,十年不算长。而且我们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光伏制造平台—所有设备、工艺、产品的设计和研发都需要我们自己做。”
无论如何这是个需要所有人有耐心的生意。邓勋明现在几秒钟内脸上就会充满笑容,即使他在一分钟前刚说一句“对不起,这个话题让我很不舒服”。“给股东最大利润是企业家最重要的事。”他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当然还需要精明的商业决策,微笑并不能解决问题。“尤其是这种新的制造产业和工艺,需要的现金量比较大。我们需要最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金。”邓勋明说。
决定生死的生产线
2002年,迅力光能在Toledo大学支持下,依托邓勋明主持的薄膜硅光伏实验室成立。公司成立最初三年内,邓勋明、徐立微累计获得美国能源部以及俄亥俄州政府等部门提供的360万美元研发资金。他们和实验室团队依靠这笔钱搞定了技术上的一些关键环节。
学校也将技术转让给他们这家公司,占股不到10%。大学方面和邓徐二人都有意将这项技术产业化,但按规定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只能做研发,要建生产线他们需要其他的资金。
在邓徐2005年底做的商业计划书中,他们希望融资500万美金,花一年左右时间做中试线(在正式投产前进行中等产量试验的生产线)。200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法》中所确立的购电补偿法(Feed-in-Tariff),促进了德国光伏发电的发展,紧接着欧美对光伏发电都表现出莫大兴趣。他们认为这是有前景的新能源。
迅力光能公司制造的光伏太阳能电池优势是轻质、可弯曲、可大规模使用、安装成本低。邓勋明、徐立微把这些说明作为重点写在商业计划书里。邓勋明开始出席全美几个知名创投论坛做报告。他在一次展示会交换了近100张名片。
风投很快就来考察了。但对于一家只有技术而没有任何产品,甚至运营经验都不多的公司来说,估值似乎是个并不容易的事情。整个2006年毫无收获。在此期间,邓勋明找了一些零散的天使投资,拿到100万美元做产业化生产线初期研发。
100万美元的天使资金最终用来做了第一条0.1兆瓦(MW)和第二条0.3兆瓦的小型中试设备。这使得公司的商业计划书看起来更有说服力。
2007年,迅力光能拿到了7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对于当时的投资者来说,这似乎仍然是一个试探性的投资规模。通常情况下,投资一条25兆瓦的非晶硅电池生产线要6000 万美元。
依靠第一笔融资,迅力光能建了一条2兆瓦中试线。这条中试线的制造成本大概是400万至500万美金。“因为有风险问题,所以我们要在小规模先测试好,以使在今后融资更有实力。”他还邀请自己做教授之前供职公司的顶头上司Masat Izu博士来做自己的高级副总裁。目前,公司有15个博士,大约一半来自邓勋明的实验室。据他表示,有相当一部分他的博士生陆续进入公司担任工程师,经理及总监等职位。
通过在不锈钢载体表面覆盖3 层分别吸收蓝、绿、红光源的非晶硅和硅锗材料,迅力光能的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将转化效率极大提高,而表面镀膜的厚度仅为1 微米—低于普通多晶硅电池硅片厚度的1/100。完全不同于以玻璃为载体的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迅力光能的柔性薄膜电池采用的是一种“卷到卷”的生产工艺。
“我们的生产有些类似于纺织机织布、印刷机印报纸。”邓勋明说。从生产线上出来的成品光伏电池是一卷宽度约1 米、长度达1到2.4 公里的太阳能电池,而8卷这样的电池板就可以达到1兆瓦的发电功率。
这是一条全新的实验性生产线,甚至很多生产细节可以加上创新元素。但是邓勋明需要判断,哪些创新风险太大,花钱多又很难出成果—他必须暂时先舍弃它们。
能源转换效率是当时被暂时搁置的元素之一。“这并非不重要,只是相比之下,它可以放在之后改进的事项清单里。我就是要先进市场卖起来。”邓勋明说。迅力光能目前的转化效率稳定在8%左右,相比晶硅电池片的17%-20%还有一定距离。
现在来看,这三条中试线的价值似乎并不亚于柔性太阳能技术本身。迅力光能自主研发的25兆瓦生产线总投资预算不到2500万美元。相比非晶硅电池生产线每瓦电池2.5 美元的生产成本,迅力光能的25兆瓦生产线在实现满负荷生产后每瓦电池的生产成本可以低于1美元。这使得迅力光能顺利地在2008年融到了第二轮3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2008年一开始的时候,资金满天飞。等到9月金融危机一来,所有银根锁紧,”邓勋明说。幸运的是,迅力光能的第二轮融资在8月份完成。
随后,迅力光能又得到了美国联邦和州政府提供的1600万美元研发基金和1400万美元贷款,并在2009年建成了25兆瓦的宽幅卷对卷的太阳能电池PECVD制造设备。
如何卖产品
2009年6月,迅力光能开始进入小规模生产阶段。第一个订单来自Toledo大学,紧接着,一美国客户订购了一套产品,在纽约时代广场为日本理光(RICOH)广告牌供电。
太阳能电池既可以用在民居,也可以用在商业、工业用厂房。迅力光能选定的第一组目标客户是可以大规模订购产品的商业、工业用户。大笔订单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多价值。民居的订单不像公司那么好拿大批量。
邓勋明的紧张感来源于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太阳能行业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据报道,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约翰·A·罗杰斯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标准印刷术开发出了一种半透明的超薄型太阳能电池,把可弯曲的太阳能电池印制在塑料、布料及其他材料上面。
目前该技术已被授权给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半导体公司Semprius。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乔·卡尔 (Joseph Carr)称,太阳能领域的众多商机几乎令Semprius应接不暇,其潜在客户还包括不少汽车公司,后者希望用新型电池来制造车顶。今年1月份,Semprius开始和西门子合作,将这项技术为基础的太阳能组件安装在全世界各种场所实验,包括政府机构、商业场所、国际实验机构等。
邓勋明承认用太阳能电板作手机充电器能够有更高的利润率。但是他估算了市场需求量和公司生产线能够分配给消费类产品的产量,每年大约只会有1000万美元左右的销售额或者更低。公司也需要配备更多的人手去处理各类售后服务问题。因此他最后选择更具有规模性、能带来更多销售额的领域。
“我们不能花90%的精力去做只带来10%销售额和产量的事情。”邓勋明觉得用有限资源做最大效益之事才是当务之急,“既然大家都在抢这个新兴市场,那我们当然是要在这种主流的产业和市场先站稳脚跟,扩大生产规模,让别人跟不上。”他暂时拒绝了美国一家“很著名”厂商做手机充电器的合作邀约。
他正在考虑转型。“我是技术出身,然后做教授,现在我是企业家。”他此前的管理经验来自之前供职6年的创新公司ECD,他是主管光伏研发的技术部门的高级科学家兼项目经理。
在美国招募了一位主管事业开发的副总裁主管市场后,这位技术出身的CEO现在把更多时间放在跑展会和卖产品上。他开始定期参加那些最大的光伏展销会—北美国际太阳能展(Inter Solar)和美国国际太阳能展览会(Solar Power)。
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后,迅力光能已经陆续接到了几笔来自欧美的合同定单,包括去年9月签订的价值超过5000万美元的光伏组件供销合同。
新计划也有建生产线。按照迅力光能目前的发展计划,到2011年底前,他们的产能将增加到100兆瓦。按照第一条生产线的成本估算,这至少是一亿美元的投资。在参加上海光伏展的三天里,他安排了大约十场会谈。5月10日,他和几位风投谈到晚上11点。
“你看,企业家没有假期。”他感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