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家教你如何学会识别“假通胀”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货币投放,供给不足,物价上涨
中国的通胀经常是假的,CPI上涨很多,但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无关。所以,最近我经常在提一个问题:货币投放多了是否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

    要弄清这个命题,我们至少需要明确两大前提条件:第一,各国货币地位平等,一国经济独立运行,不受其他国家经济变化干扰;第二,经济应当处于增长周期。

    为什么需要第一个前提?因为我们看到,当全球主导货币——美元大幅贬值时,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会暴涨,工业原材料价格也会暴涨,中国等所有弱势货币国家都会因此而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样的通胀,是输入性通胀,绝非一般意义下的“本国经济过热,货币需求过旺所导致的通胀”。

    为什么需要第二个前提?因为只有在“经济增长周期”,货币投放过度才会引发通货膨胀。哪个国家在“经济衰退周期”不是减息、投放货币?又有哪个国家因为衰退而投放货币却引发了通胀?至少我的历史资料储备中,没有这样的先例。

    可以肯定地说,当今世界,上述两大基本前提条件都不存在。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早已击破了国家经济的独立性,而且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是平等的,是以美元为主导的一体化;第二,目前中国和全球一样,经济都处于衰退周期,而非增长周期。

    所以对于中国来讲,通货膨胀也许是货币问题,但不一定是人民币的问题,而很可能是美元的问题。中国看待通货膨胀问题,必须分清真假,必须首先看清通胀发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我认为,从成因的角度看,通胀可以分为七种类型。

  一是“内需过旺型”——由于内部需求过于旺盛而导致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二是“供给不足型”——由于内部的供给不足导致的通货膨胀。比如说,这几年经常出现的猪肉涨价、食品涨价,很多不是缘于需求过旺,而是缘于供给不足。

    三是中国主动进行价格改革,引发物价上涨。

    四是输入性通胀。与前面三类通胀是“内生性”相比,“输入性通胀”是外部原因导致的通货膨胀。比如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中国生产资料价格大涨,最终传导到消费品,形成CPI的上涨。

    五是由于全球性大宗商品供给不足,引发通货膨胀。比如,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中东战争、石油禁运导致石油价格大涨,全球性商品价格随之大涨,就是典型的、由于供给不足造成的通胀。

    还有两种类型,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想过:

    一个是美元大幅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中国承受输入性的通胀压力;另一个是投机因素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

    所以我们看待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一定要全面,至少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我们要分清不同因素对CPI的影响比重,然后再研究政策,对症下药。

    比如中国加息,它只对“内需过旺型通胀”管用。因为内需过旺,紧缩货币可以把需求压下去,进而达到抑制价格的目的;对“供给不足型通胀”,加息也管用,但那是通过压制内需去满足供给,无异于削足适履,经济代价巨大。

    比如,猪肉价格上涨经常是供给不足所致,如果以加息来应对,通过压低经济增长,压低国民收入,让中国人吃不起猪肉,猪肉价格当然下跌。但是,我们是否有必要为抑制猪肉价格付出这么大的间接成本?所以,治理这类通胀,我们必须采用增加供给的方式,而不是抑制需求。

    对于其他那些无论是需求过旺还是供给不足、无论是美元贬值还是过度投机造成的 “输入性通胀”,人民币货币政策基本没用。如果在发生“输入性通胀”时,中国采用紧缩货币政策,等于“别人生病我们吃药”。更残酷的是,在“输入性通胀”发生时,中国如果紧缩货币政策,极易导致中国“经济停滞、物价飞涨”——滞胀。我们犯过这样的错误了,而今天,犯这个错误的概率依然很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