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做一番艰苦调查,恐怕很难说清第一家成都小吃门店的缔造者是何许人也,但他确实应该因自己的创意而得意而知名,并应该得到一定的回报。尽管成都小吃的运作经营未必尽善尽美,在激烈竞争中也未必能永远红旗不倒,但做为一个现象乃至一道景观,其确实存在过存在着,还在发展着变化着,这就足以值得媒体广泛关注、经营者们观察思考、学者们好好研究一下了。
如果要问,在今天的北京城内,什么样的店铺牌匾数量最多?那么,不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和好伦哥,也不是全聚德、东来顺、谭鱼头或小土豆,而非成都小吃莫属。以城区内任何一个位置为起点,沿着既定的方向走下去,不出十分钟,就一定会看到“成都小吃”(近日正在变脸为“成都美食”或“川渝美食”)由白黑红三种颜色构成的熟悉的牌匾。笔者虽不知京城究竟有多少这样的门店,但用到处都有、遍布京城来形容是恰如其分、一点也不夸张的。虽然我们不能说每一个京城百姓都在这样的小店中用过餐,但进过这个门槛的顾客中确有许多回头客。
早在洋快餐大举登陆的时候,曾有荣华鸡、红高粱等民族品牌的代表揭竿而起、欲决雌雄。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泪始干。虽有马兰拉面还占有一席之地,但在铁壁合围中能坚守阵地已实属不易,突出重围又谈何容易?而同这些虎头蛇尾、昙花一现的壮举相比,成都小吃却在没有媒体炒作、没有豪言壮语的不经意间,已呈星火燎原、星罗棋布之势。
同许多集团经营、连锁发展的商饮企业不同,成都小吃不是一个老板或几个出资人逐步扩张、做大做强的结果,而是数以千百计互不相识的散兵游勇审时度势、心有灵犀的选择。看那许多遍布京城的克隆者中,虽不乏初出江湖就举起这面大旗的新人,更多则是改头换面、改换门庭的老店。有的即使没有放弃原先经营的项目,但也按江湖上的潜规则,把“成都小吃”的代表品一样也不能少地照搬了过来。
成都小吃能够独步天下,确实是一个有趣和值得玩味的现象。
虽然没有一个号令所有门店的老总,没有一个集体通过的章程,但大家约定俗成、心照不宣地统一内容,统一形式。无论门店大小,小笼包、蒸饺等主打产品及米线、米粉、面条、炒面、炒饼、盖饭等几大类,各家一定是“你有我有全都有”。有些面积较大的店铺,根据自己的情况,或再增加炒菜、麻辣烫、火锅、水煮鱼等其他品种。
虽然成百上千门店的老板和伙计未必都是真正的成都老乡,但在店里忙前忙后的男男女女,包括满地出溜的小童,都洋溢着一口浓郁的川腔川味。不是成都人,但一定是四川人。
虽然有人指控某些门店的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但这是相比较而言。比不了星级饭店,但与同类小店相比,还是整整齐齐、清清爽爽、窗明几净,且多数店铺都有洗手池和肥皂。
虽然不可能所有项目都是千店一价,但多数门店的价格大同小异。特别是代表规格品,各个门店在价位上都向低标准看齐。个别店家价格略高,可能与所租房屋的租金不同有关。
而成都小吃最大的优势,或称最具竞争力的方面,借用一句专业术语——就叫价格性能比最优。同样的数量、质量、环境,最低的价格——甚至低于单位食堂。定位于最广大的消费群体——不是公款消费者,不是腰缠万贯者,不是白领一族;而是成千上万的来京打工者,是来去匆匆的中学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独行侠,是不愿进厨房的小两口。他们不会一掷千金,不会暴殄天食,但他们数以百万计,他们有经常性的持续性的消费需求。
如果不做一番艰苦调查,恐怕很难说清第一家成都小吃门店的缔造者是何许人也,但他确实应该因自己的创意而得意而知名,并应该得到一定的回报。尽管成都小吃的运作经营未必尽善尽美,在激烈竞争中也未必能永远红旗不倒,但做为一个现象乃至一道景观,其确实存在过存在着,还在发展着变化着,这就足以值得媒体广泛关注、经营者们观察思考、学者们好好研究一下了。来源:天府美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