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富海王培俊:PE新军与老将的市场份额之战
关键词:东方富海,王培俊,PE新军,市场份额,之战
好的投资机构不在于大小,关键还是看他们的投资风格、投资原则。投资是属于长跑业务,“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PE投资需要有随着外部环境调整的灵活性,更需要长远战略、耐心和专注,要能够坚持自己的节奏、自己的原则。

   PE投资属于长跑业务 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

   东方富海投资副总监王培俊:好的投资机构不在于大小,关键还是看他们的投资风格、投资原则;随着各路社会资金进入该行业,原来的行业格局有所变化,一些老牌机构的市场相对份额降低是正常的。

        据General Atlantic旗下数据产品CVSource 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国内共有212家企业在境内外完成IPO,其中80家具有VC/PE背景。上半年红火的IPO市场为投资机构带来了丰厚利润,未来一段时间创投们将加快基金募集的步伐。就PE市场风险及竞争环境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东方富海投资副总监王培俊。

  选择范围变窄 投资更谨慎

   《证券日报》:创业板的推出,高市盈率频频出现,国内掀起了投资热潮,东方富海是如何来挑选项目的,目前,所投资的项目与以往相比,在投资法则上有哪些变化?

   王培俊:创业板高市盈率引发的高回报率“遐想”,的确对创业投资、PE投资产生了重大影响。各种背景的机构也纷纷进入创投行业,改变了创投市场的供求关系,使业内竞争达到白热化,缺乏提供增值服务能力的机构往往会采取价格竞争,不断推升企业估值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投资策略是有所坚持有所调整。

   考虑到国内上市过程中,管理层对合规性、企业实质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我们对拟投对象的尽职调查要求还是很坚持。在不断攀升估值背景下,我们对企业评价,更倾向于企业的成长性,更关注驱动企业成长的决定因素的持续性和爆发的力度,更关注企业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和壁垒,以判断公司成长性能否匹配相对较高的估值。从这种角度看,随着VC、PE投资的热火朝天,使我们的选择范围更窄、更谨慎。

  企业与中介机构编织上市故事

  PE投资风险增加

   《证券日报》:目前,有些投资机构不注重早期投资,在企业IPO之前进入企业,这对整个PE业来说,有哪些影响?对企业会出现什么样的风险?

   王培俊:早期项目的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风险大,因此不少投资机构倾向于投资后期的项目,这属于投资风格的差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整个社会资本是流动的,会使投资不同阶段的资本回报率趋同。过多资本进入PRE-IPO投资,那么这部分投资价格会上升,使资本的回报率下降、风险上升。另外由于宏观调控、银根收紧,有不少企业和中介机构一起编织未来上市的故事吸引PE投资,这在很大程度增加了PE投资的风险。

   对企业而言,高估值未必是件幸事。在引入PE投资时,估值越高,往往意味着企业在其他条款上让步。一次投资不能仅认为是一次简单买卖,而是包括一系列的权利义务的复杂关系,对企业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高估值会使企业与投资机构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投资机构从保护自身角度出发,往往会在投资协议、补充协议中设置一些苛刻的条件,以平衡风险。在很多案例中可以看到,由此导致被投企业在股权、经营上巨大动荡。另外,高估值往往意味着拒绝了那些具有丰富经验、能给企业提供业务方面上市方面增值服务、在资本市场上具有一定号召力的投资机构,这种机会成本会影响企业的业务增长速度、上市进程、资本市场定价,有时候成本远高于融资时多拿几百万。作为企业而言,明智的做法是着眼长远,充分评估投资机构各方面资源与合作意愿,然后在价格、合作关系、资源支持等各方面做出平衡和选择。

  主管部门实施强力措施

  回避行业系统性风险

   《证券日报》:就针对国内PE业的发展现状,您如何评价相关监管?

   王培俊:从总体上看,国内的PE业还是处于成长期,无论是LP、GP、被投企业还需要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而这种成熟很大程度上需要国内的LP、GP、被投企业在不断经历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之后才能逐步达到。个人理解,这个过程是必需的,调控和监管的作用是有限的。

   因此从上述大的背景考察,个人理解,监管的职能需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维护一个公平的、充分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二是,在宽松环境下,监管部门可以适当起到引导性、建设性、前瞻性的作用;三是,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作为主管部门实施强力措施,回避整个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证券日报》:您怎么看待创业板企业上市后出现频频破发现象?这对投资机构的退出有没有影响?

   王培俊:从理论上说,没有直接影响,机构的退出理论上只受到相关法规的约束。

   但从现实情况看,这个问题属于二级市场投资者必须学习的经验,即投资者必须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投资者可以选择放弃申购,但一旦申购,就必须承担未来由此可能出现的风险。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这也是需要学习的内容,即过高的发行定价,对企业的二级市场形象,以及未来退出的影响。

  对投资机构的判断

  并非取决于其投资数量

   《证券日报》:市场上传言,有些小的投资公司很容易拿到项目,而正规的大的创投反而拿不到项目,您怎么看这样的事情?

   王培俊:个人理解,并不是正规创投拿不到项目,只是在投资项目数量的比例上有所下降。这一点可以理解,随着各路社会资金进入该行业,原来的行业格局有所变化。一些老牌机构的市场相对份额降低是正常的。

   对投资机构的判断,并非取决于其投资数量。

   好的投资机构不在于大小,关键还是看他们的投资风格、投资原则。投资是属于长跑业务,“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PE投资需要有随着外部环境调整的灵活性,更需要长远战略、耐心和专注,要能够坚持自己的节奏、自己的原则。

   “投”不是全部,能够做好“投(投资)、管(股权管理)、上(上市)、退(退出)”一系列的环节才是决定投资回报率的关键。一些好的投资公司,能够在投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对行业、对增值服务内涵的理解,形成自己在PE业内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更本质的成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