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体育厂商的后起之秀安踏曾在2005年成立上海锋线体育,并在多家城市设立锋线分公司意在打造体育用品销售渠道,尽管安踏后来将锋线体育出售给江苏中和,但安踏的渠道观却领先于其它同行。2009年,安踏的战略目标更是将批发型公司向零售型公司的转型。
库存门事件
4月初,一份《奥运营销报告》将北京奥运会赞助商,世界第二大体育用品厂商阿迪达斯卷入风头浪尖。报告指出,部分赞助厂商把奥运对消费刺激估计过高,造成库存大量积压,其中提到,阿迪达斯中国库存量最大,积压的商品价值已高达10亿元,而这一说法被阿迪达斯中国区否认。
或许能从阿迪达斯的财务报表中可以一见倪端。2009年5月发布的阿迪达斯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阿迪达斯首季纯利暴跌97%至500万欧元(669万美元),逊于一年前的1.69亿欧元。今年第一季度库存产品高达20.16亿欧元,与去年同期的15.78亿欧元相比,同比大幅增长28%。
再看一下宝胜国际的财务报表。宝胜国际是阿迪达斯全国性代理商之一,其09财年首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滑98%至68万美元。公司公告收入增长41%,但是经营亏损达到490万美元。分析人士认为,销售收入强劲增长是以利润率下滑为代价的,表明其在以低价出售库存商品。
另外一家阿迪达斯区域代理商达芙妮2008年报显示,其代理的运动服饰营业额从2007年的2.84亿港元增加至2008年的3.99亿港元,但是2008年的经营盈利只有330万港元,较2007年盈利的2630万港元有较大的差异。截止2008年底,达芙妮拥有138个阿迪达斯销售点。
不难看出,库存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导致阿迪达斯、宝胜国际、达芙妮的利润下滑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2008年国内外的运动品牌在中国市场业绩大幅增长,同比增长均达到或超过50%,而2009年初,阿迪达斯等首季利润大挫,这种现象昭示着什么?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前景是明是暗?您不妨接着往下看。
渠道崛起
体育用品厂商一般通过建立自营专卖店和招募代理商建立加盟专卖店两种模式扩张。体育用品厂商往往更喜欢利用品牌的影响力,以小的资本,引进代理商实现短期快速扩张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成功有赖于寻找到各区域实力雄厚的代理商。
目前,国内体育用品的零售渠道被两家鞋业巨头所把持。一家是一家是港资背景的百丽国际,国内的鞋业巨鳄;另一家是台资背景的宝胜国际,其母公司是全球最大运动鞋服生产厂商裕元工业集团。
2006年,百丽国际上市前夕,依靠“大城市多开店,小城市开大店”战略,以及收购二三线城市的体育用品代理商、零售商讯速扩充其体育用品零售渠道。2006年百丽仅耐克一个品牌的销售额,据称已达到该品牌在中国总销售额的1/4。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百丽旗下的滔博体育在国内的店面数保守估计超过4000家。
宝胜国际也是一家大有来头的公司,这家企业在国内26省市、自治区成立了多个宝字开头的体育用品零售公司,开设以胜道(YY-SPORTS)为零售品牌的多家综合体育用品卖场和代理品牌专卖店。据其官方网站资料显示,宝胜及其区域合营企业在中国经营了合共超过3,200 间零售店,是国内最大的运动鞋服零售商。
宝胜国际依靠雄厚的资本,收购了多家省级和跨区域级体育用品零售商、代理商。
2008年4月,宝胜国际与分别与于湖北杰之行、青岛宝瑞纳、云南奥龙世博三家经营运动鞋服零售的公司建立合营关系。据了解,湖北杰之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湖北本土知名的体育用品零售商,在武汉,宜昌,荆州,荆门,孝感,襄樊,十堰,仙桃等地区有200余家分销及加盟商,是李宁在湖北省的独家代理商;在山东,青岛宝瑞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当地知名的体育用品零售商,年营业额达4.5亿元;在云南,奥隆世博控制了耐克60%、阿迪达斯80%、李宁90%的销售额。
2009年初,宝胜国际收购大连东之杰运动产业公司,据了解,大连东之杰公司在大连、长沙、南昌、南宁、上海、河北、河南等地设立多家分公司,是河南省李宁品牌的核心代理商。
这两家渠道商依靠在国内多家城市的综合运动城和代理品牌专卖店的规模效应,以及在体育用品零售行业多年积累形成的影响力,使其在体育用品零售行业具备了一定的话语权,并具备了与品牌厂商博弈的能力。
博弈
由于库存影响,阿迪达斯各区域代理商资金链负荷大,一方面影响下次订货任务的完成,势必造成阿迪达斯的预期增长目标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代理商以低于阿迪达斯规定的价格进行库存降解,有损阿迪达斯品牌形象,遭到阿迪达斯的反对。目前,部分代理商正与阿迪达斯协商削减下季订货数量,而阿迪达斯则有回收部分代理商代理权限的意图,其在国内的第一大代理商百丽的代理权限亦在调整之列。
据笔者了解,宝胜国际,百丽旗下滔博体育,四川劲浪,深圳龙浩旗下深圳领跑、上海锐力等全国型或跨地区型体育用品代理商是国内体育用品主要代理商,这几家公司约控制耐克、阿迪达斯70%的市场份额,同时约控制李宁60%左右的市场份额。
值的一提的是,2007年8月,为了对抗百丽、宝胜这两家国内体育用品渠道巨头,国内4家体育用品公司,包括深圳的龙浩、四川的劲浪、浙江的锐力、沈阳的鹏达,联手组建了领跑公司。据知情人士透露,领跑的幕后有阿迪达斯、耐克相关背景人士推动领跑公司的组建,以图牵制宝胜国际和滔博体育在体育用品渠道中的强势地位。遗憾的是,2008年10月,这个占据NIKE、ADIDAS、REEBOK、CONVERSE等国内市场近25%的国内体育销售渠道商,受金融危机影响,风投资金无法到位,上市受阻,宣布解散。
可以说,“阿迪达斯们”对强势渠道的形成早有预料,但无可避免。随着渠道的不断集中,体育用品厂商与渠道商之间的博弈势在难免。
如果阿迪达斯撤消部分代理商,面临着两条路,要么象当年家电业的“格力之怒”一样,自建渠道,要么重新招募代理商。以当前的经济形势看,自建渠道显然是不明智之举,重新招募代理商或许可行,但目前各区域有实力的体育用品零售商、代理商基本上都是阿迪达斯现在的代理商,亦在博弈之列,并且不能排除他们抱团作战的可能。
客观的讲,渠道商需要优秀的品牌来提高其的赢利能力,而品牌厂商亦需要优秀的渠道商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既想马儿跑的快,又想马儿不吃草”用在眼下阿迪达斯的身上或许不太贴切,但如何成功削藩,进一步巩固其对市场的掌控能力是“阿迪达斯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谁主沉浮
2008年是奥运年,也是体育用品厂商的机遇年,各体育用品厂商经过一年的快速增长之后,2009年是吐纳养息之年还是洗牌加剧之年?您且接着往下看。
2007年8月,百丽国际收购Fila中国(包含香港、澳门)商标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产权,隐约之中似乎看到另一个KAPPA的背影。收购Fila之后,百丽从一家体育用品渠道商,转变为一家集研发、销售与一体的体育用品厂商,以百丽强大的渠道和成熟的管理团队对Fila在国内市场的一年有余整合和培育,Fila的爆发对每一个对手而言,都是一种威胁。
另外一家体育用品巨头也竖起也大旗,谋求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分市场分得一杯羹。迪卡侬是一家在全球生产和销售体育用品的法国企业。2003年迪卡侬首家运动品专业商场在上海开业,2008年,迪卡侬在中国连开5家新店,截至2008年11月,迪卡侬在上海、北京、南京、无锡、广州、深圳、青岛、大连、杭州、成都等10个城市已有18家大型运动超市,第19家将在今年5月亮相北京广营地区,其在华负责人透露,今年迪卡侬的新店开设数量将赶超去年。据了解,迪卡侬在中国的门店平均面积在4000平方米左右,每一个门店都包涵16个自有品牌,提供上千款产品,汇集60多种运动项目,从初学者的入门级经济产品到职业运动员的顶级专业商品一应俱全。
国际体育用品领先厂商耐克先后收购了欧美老牌厂家Converse(匡威)、Umbro(茵宝),在欧洲版图上,只有Adidas和Puma两家德国劲旅了,谁会是耐克收购的下一个品牌?或许在亚洲?或许就在中国?
国内体育用品领先厂商李宁在2009年6月份又收购了一家运动器械提供商——凯胜,这是继收购红双喜之后李宁公司第二次大规模投资运动器械领域。另李宁把自己定位为成一家品牌商,其自营店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李宁的CEO张志勇亦表示,李宁的策略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渠道亦不例外。2005年百丽放弃代理李宁品牌,给当时的李宁带来了莫大的痛苦,也为当时闽派体育品牌带来了发展的空档。渠道却受制于大的代理商,似乎让李宁公司有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这或许会成为其经营中不确定的因素。
国产体育厂商的后起之秀安踏曾在2005年成立上海锋线体育,并在多家城市设立锋线分公司意在打造体育用品销售渠道,尽管安踏后来将锋线体育出售给江苏中和,但安踏的渠道观却领先于其它同行。2009年,安踏的战略目标更是将批发型公司向零售型公司的转型。此外,安踏能在强手如林的体育用品厂商中成为2009~2014年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不能不说安踏是一家有足够智慧和足够远见的企业。
“库存门”事件的背后,是体育用品渠道商的崛起;
“库存门”事件,或许昭示着体育用品行业新格局的萌生。
对于未来,我们充满期待。弯道的出现,谁会成为超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