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如何在二线城市蹿红?
关键词:LV如何在,二线城市,蹿红,区位优势,消费能力,强劲
商业大厦国际名品负责人朱宪说,在江苏省内,无锡对于大牌的引进相对滞后。当苏州、南京启动引进之时,拥有良好区位优势、消费能力强劲的无锡却被落下了。当时的无锡众商场尚未走上现代精品百货之路,品牌展现平台的缺乏,使这些大牌们的进驻计划迟迟未动。待到商业大厦、八佰伴们竖起时尚大旗,各大品牌立刻“闪”入。

   LV、GUCCI、LOEWE、FENDI、TOD`S……这些时尚界俗称奢侈品牌的名字,无一不是花费了上百年的时间才有了今日的声名。而一些二线城市甩掉“品牌沙漠”的帽子,进入中国一线的时尚城市行列,却仅仅花去一年左右时间。

    大牌号召力,谁在响应?三类人群愿砸钱消费

  花上万元买一个包袋、用两三千元买一个票夹,这些曾经被视为“败家”的举动,如今在无锡却有盛行之势。究竟是谁在消费这些奢侈品?尽管无法尽知消费人群的身份,但通过商场负责人、销售人员了解到,这些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以经济支付能力的强弱排序,第一类是民营企业家及其家眷,第二类是所谓的“中产阶层”,第三类是收入中等的白领阶层。他们消费奢侈品,或为了证明自己的财富,或为了证明自己的品位,提升自信。

  民营企业家及其家眷是奢侈品消费主力,他们追求的是通过奢侈品来彰显身价,甚至是炫富于人前。品牌LOGO是他们的所好,一掷万金的阔绰手笔屡见不鲜。“没办法,圈子里的朋友都用这个档次的东西。”常往返于无锡、常州做家具生意的杨先生说,印有大牌标志性LOGO的手包、皮带、皮鞋等,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在生意场上,是否使用奢侈品显示着经济支付能力的强弱。从商业大厦、八佰伴两家大牌云集的商场了解到,来自江阴、宜兴、常州等无锡周边地区的民营企业家们,是大牌消费主力中的主力。江阴、宜兴的老板们尤其喜欢结伴购买,从众心理在他们的购买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产阶层”们有一定的知识、品位和稳定收入,随着经济基础的日渐扎实,他们开始注重追求精致的生活品质。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奢侈品消费支出,但消费理性。相较民营企业家们来说,他们有更多出国(境)机会,更乐于前往香港、法国等地扫货。尽管品位出众,但无论是购买数量还是单笔金额,终不敌民营企业家群体。

  收入中等的时尚白领阶层,构成了奢侈品消费的又一大军团,虽然一次性消费量不大,但消费频率颇高,起到“聚沙成塔”之效。业内人士约摸估计,这一群体的购买金额只占无锡大牌市场的三成,但买者人数却能占到六成。他们的月收入也许只够买一只LV的零钱包或入门款包袋,但作为奢侈品坚定的崇拜者,他们可以攒下几个月的工资去购买一件自己喜欢的商品,用这些高价货犒赏自己。从事幼教工作的葛小姐近日怀孕了,她告诉记者,为了犒赏自己生孩子,买了只LV包。郑小姐,更是一个大牌包袋的“发烧友”,月入五千的她曾经用两个月的收入换来一只FENDI包。

  大牌文化在二线城市“一夜长大”?购买心理一样“大牌”才好

  据统计,服饰行业的世界顶级品牌共有57个,中山路已引进35个,引进率达61%;国际一线化妆品共有26个品牌,中山路已引进13个,引进率50%。如果再算上钟表等国际一线品牌,无锡的国际大牌已达到60个以上。无论是品牌入驻率还是实际销售量,像无锡均这样的二线城市已甩掉“品牌沙漠”的帽子,进入中国一线的时尚城市行列。然而,“奢侈品”概念走进二线城市的生活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真正给人以奢华的集群视觉感,不过一年有余。这些大牌在无锡的发展路线,有如“一夜长大”,跃过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经年累月的品牌培育。业内人士认为,收此奇效,是需求久受压抑以后极度反弹的结果。

  商业大厦国际名品负责人朱宪说,在江苏省内,无锡对于大牌的引进相对滞后。当苏州、南京启动引进之时,拥有良好区位优势、消费能力强劲的无锡却被落下了。当时的无锡众商场尚未走上现代精品百货之路,品牌展现平台的缺乏,使这些大牌们的进驻计划迟迟未动。待到商业大厦、八佰伴们竖起时尚大旗,各大品牌立刻“闪”入。那些曾因无法在本地买到心仪之物,而不得不“流落”香港、上海血拼的无锡人,此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以众人拾柴之势,令新店甫开的品牌见识到喷薄而出的消费能量。有集群,就自然会衍生文化的影子。今日的二线城市大牌云集,即使不得大牌文化之神韵,也已有“形似”之势。但对大牌具有消费能力,就能称得上拥有大牌文化了吗?某商场一名品牌引进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业内有个不成文之说,真正的品位“贵族”更钟情爱马仕、罗意威、芬迪等。因为印有太多LOGO的产品,高调张扬,炫耀动机较足,难免有暴发户之嫌。而真正有实力的人是不需要依附任何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信。朱宪认为,二线城市的奢侈品消费尚处于乐于占有的懵懂阶段,随着人们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消费理念的提升,真正懂大牌而后爱大牌的人将越来越多,他们必能撑起二线城市真正的大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