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风投高调进军文娱业
关键词:风险投资,高调进军,文娱业,市场,盈利
自去年以来,风险投资已成为支持中国电影业成长的一股新兴力量。而今年1月,风投一改往日挑剔的形象,纷纷涌向文化娱乐产业——继互联网、IT和新能源之后,娱乐业,特别是电影业逐渐成为风投逐鹿利润市场的新天地。当然,对于投资者,电影行业的高风险性也是不可忽视的。投资一部电影,如果失败,电影作为无形商品并不能像实体企业一样变卖,因此最后可能会出现血本无归的情况。
  说起风险投资,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高新科技行业,但是自去年以来,风险投资已成为支持中国电影业成长的一股新兴力量,它们的迅速崛起受到业界广泛关注。而今年1月,风投一改往日挑剔的形象,纷纷涌向文化娱乐产业——继互联网、IT和新能源之后,娱乐业,特别是电影业逐渐成为风投逐鹿利润市场的新天地。

  2010年伊始风投高调进军文娱业

  1月8日: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IDG表示今年将大举进军电影业;

  1月12日:工行北京分行为北京文化创意企业设立100亿元专项授信额度;

  1月14日:北京银行也与北京市文化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供100亿元专项授信额度,这是文化创意产业进入2010年后半个月内获得的又一笔大额融资;

  1月14日:北京联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获得了北京银行5000万元的贷款。

  文娱企业都盈利风投资金跃跃欲试

  除了网游和“张艺谋系列”,这两年发展得红红火火的中国电影无疑也是风险投资公司最关注的投资热门。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这位手握25亿美元风投资金的风投公司负责人1月8日就曾表示,包括不久将上映的电影《未来警察》,目前他已经有了四五部电影的投资计划。

  熊晓鸽表示自己曾请同事把美国最大的13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销售额、利润、市盈率、市值列了一个表,又挑选了13家中国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公司列了一个表,对两者进行了比较。比较后的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呢?熊晓鸽解释说,中国的文化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只有不到美国2%的销售额,从市值来讲尽管我们的平均市盈率高于人家的4倍多,我们也只到人家5.5%的流通市值。”也就是说,可能中国公司的估值很高,超过了实际的价格,而美国公司的估值要低于它的实际市值,这里面就存在更多的投资机会。

  同样,中国文化产业市场也有巨大的投资空间。熊晓鸽以电影产业为例,去年中国电影的全年票房达到62亿元,而一部《阿凡达》仅17天时间,就获得1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一部美国电影在17天里就超过了中国电影一年的票房。这也正说明,在商业的模式上中国有很多的投资空间和机会。“文化产业是投资人的蓝色海洋,前景十分广阔。”

  文娱市场风险大机构投资者暂未广泛进入

  当然,对于投资者,电影行业的高风险性也是不可忽视的。投资一部电影,如果失败,电影作为无形商品并不能像实体企业一样变卖,因此最后可能会出现血本无归的情况。

  熊晓鸽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不是看到电影票房成绩好就开始投资电影,投资项目选择中的学问很多,毕竟真正优秀的导演还不是很多。IDG所投资的文化领域的项目,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和《图兰朵》,都是商业模式比较清晰的。”

  熊晓鸽认为,国内文化娱乐创意企业虽然很火爆,但风险也很大,目前还没到大的机构投资者广泛进入的时候。“别看中国电影几百部,能够拿到市场上去放的并没有几部。”熊晓鸽说,“投资最忌讳一窝蜂。对我来说,电影产业还没到值得大举进入的时候。王中军的成功只是给大家增加了很多想象空间,它到底有多少可复制性?能拍商业片还能赚钱的导演又有几个?”

  北京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阎焱也认为,像电影等文化行业,过去演员能赚钱、导演能赚钱,唯一投资人不赚钱,起码还不能保证赚钱。从投资人角度来讲,一些大型投资机构尤其国外的投资机构目前来中国投资电影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但他认为,未来有可能中国会在数字媒体方面引导世界的潮流。

  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作为创始人,持有相同股份,创立了北京印象公司。该公司大致的运作方式为:在确立了每个“印象”系列演出的投资后,北京印象公司会和几个合作方再成立一个当地企业,如《印象·海南岛》的出品公司是“海南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由后者负责《印象·海南岛》项目的运营。目前,北京印象公司除在《印象·丽江》项目没有股权、在《印象·刘三姐》项目有少量股权外,在其他项目中都持股30%~40%。

  今年1月24日,张艺谋“印象”系列演出的新作《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首度试演。在演出还没有正式上演时,投资“印象”系列演出的某风投公司负责人就表示:“单独的项目对我们来说投资价值不大,但如果能形成系列就是个机会,还可能上市。”

  而2008年前的情况是:张艺谋在“印象”系列演出中,赚的都是导演费——这点辛苦钱与投资方丰厚的回报相比,少得可怜。这些作品虽然打上了张艺谋制造的烙印,但是,产权皆不归张艺谋所有。例如,《印象·丽江》总投资8700万元,成本在2年内收回,3年后年收入过亿,可是这些收益都与张艺谋无关。不是他不想赚,而是因为前期几千万元的带有很大风险的投资不是张艺谋及其团队所能承受得起的,所以之后的丰厚收益都拱手献给了投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