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背后的经济效应(二)
关键词:高考状元,经济效应,重奖状元,品牌
高考状元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自然,状元的美名背后带来的经济效应也非同一般。四川省理科状元董伟日前刚刚换了新的号码。换了新号码后,电话少了一点,不过要完全堵住上门来的商家、家长或者各种活动,还是不可能。
热奖状元到底为何?
事实上,“状元”产生经济效应从来就不是新鲜事。全国各地对高考状元也都有奖励政策,状元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几乎都有几十万元之多。为此,此前当广安职业考生张非因屡次被北大、清华退学后屡次高中复读又获状元时,引得社会质疑其行为是为获取当地政府的高额奖金。张非2003年就曾考入北大,次年退学返乡,被一所民办学校挖去,代表该校参加2005年高考,结果考上清华,获得10万元重奖。之后,张非又退学,以南充另一所民办学校学生的身份参加当年高考,又轻松获取重奖。
“状元是功利社会的‘消费品’”,一位国家级重点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从学校的角度,高考状元也是不得不炒的,因为“学校有这种需求”。“学校的升学更好,自然优生更多,优生更多自然以后考得更好,这样形成一个循环以后,学校的品牌就出来了。收费自然也会见涨。”据这位老师透露,“学校出的高考状元多了,择校生的收费也就增多,这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公开的秘密。”
2007年我省理科状元
获奖励68万 捐了50万
对状元的奖励,我省早就有先例。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陈默,获状元后仅仅一个月,就获得各方面奖励68万元。后来,陈默全家商量后最终捐出50万元给陈默父母就读过的中学。
重奖状元并不是中国才有
重奖不宜过“重”
网络上也有人对重奖状元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包括金钱,正大光明地让孩子们明白,学习也可以致富,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