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免集团原来是国资委主管的中央企业,后并入中国国旅集团,目前有170多家免税店。“这20多年来,总的来说发展得还算不错,但最大的问题是经营模式单一,无法突破政策的限制。”中免集团市场部总监郝文刚对本报记者表示。模式的单一表现为千篇一律的出境口岸免税店,而市内免税店一直因提货方式的原因而乏善可陈。
设立入境免税店,并在市内免税店实现“店内提货,口岸验放”,这些政策有望在今年实现,中国免税业政策可能出现松动。
据了解到,去年上半年,海关总署曾组织人员调研了澳大利亚的免税店经营模式,目前正在研究放宽免税店开店地点和提货地点。若上述政策得到国务院批准,多年来制约免税公司发展市内免税店的根本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店内提货,口岸验放”,就是指可以在市内免税店购买商品并提货,同时向海关申报验收。澳大利亚海关执行这一政策,是因为海关有人驻守免税店现场监管,并有严格的申报和监管体系,避免免税产品流入有税市场。
入境免税店已获政策支持
目前,国内获准经营免税品业务的除了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免集团”),还有深圳和珠海成立特区时随之成立的免税集团,以及国务院特批的日上免税行。
中免集团原来是国资委主管的中央企业,后并入中国国旅集团,目前有170多家免税店。“这20多年来,总的来说发展得还算不错,但最大的问题是经营模式单一,无法突破政策的限制。”中免集团市场部总监郝文刚对本报记者表示。模式的单一表现为千篇一律的出境口岸免税店,而市内免税店一直因提货方式的原因而乏善可陈。
此前数年,中免集团一直试图寻找出免税产品除出境免税店以外的其他模式,曾在北京、上海和大连开过市内免税店,但相继关门。郝文刚解释说,市内免税店执行的是“店内购买、海关提货”的模式,繁琐的手续让消费者觉得还不如直接在口岸出境时购买方便。因此,中免集团也一直期待政策的松动。
形势在去年开始有所变化:中免集团获得了开设入境免税店的批文,这是由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国家旅游局会签,并得到国务院批准的新政策,首先在珠海和深圳试点。这样,符合条件的消费者在入境之前可在口岸免税店购物,一改以前只有出境免税店的格局。
“入境消费未来会很乐观,光是出国回来的国内消费者就有不少,只要价格合适,在入境口岸购买东西更加方便。”郝文刚说。
“店内提货”有望实现
近日在海口召开的全国免税业务工作会上,中免集团总经理李刚表示,如能在上海开展“店内提货,口岸验放”试点,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市内免税店发展的瓶颈问题。
去年,海关总署组织了相关人员对澳大利亚免税行业发展做了调研,探讨实现“店内提货,口岸验放”的可行性。1982年,澳大利亚出现出境免税业,当年销售额相当于人民币4000万元;到了2002年销售额接近人民币1000亿元。
相比之下,比澳大利亚晚2年起步的中国免税业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去年,全国免税营业收入超过60亿元,其中中免集团38亿元。
中免集团人士表示,“店内提货,口岸验放”政策还需要国务院批准,上半年获批的希望很大,可能首选上海试点。